○ 通讯员 罗安圣
从江的年味,在芦笙节里徐徐漫开,日渐浓郁。
农历十一月初九,是从江县下江镇陇里村芦笙堂“起堂”开吹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从江县各苗族村寨的芦笙节便陆续举办,过年的气息逐渐浓烈。
这天,是从江苗族的重要日子——第一堂芦笙的“起堂”之日。11月初8晚上,远亲近客都提前抵达下江镇陇里村的岑顺苗寨、宰稿苗寨、陇里大寨、八沙侗寨,各家各户聚满了前来过节的亲朋好友。如今日子好了,不再愁吃穿,就愁家里没客,这是很没面子的事呢。一年到头,是该犒劳犒劳自己了,几家共宰一头牛,亲友们一起共庆今年,共祝明天。这一晚,是陇里的不夜天,古歌绵绵不绝,酒歌绕梁不散,欢歌通宵达旦。青年男女则在大树下,丛林里,草垛旁,情歌轻诉,情意绵绵,木屋里,是大人们的;星空下,则是他们的浪漫天堂。
初九这天,丰盛的午餐过后,岑顺苗寨的芦笙手们便打着酒嗝出发了,本寨芦笙坪上芦笙的轰鸣声顿起,召唤着人们集中出发了。芦笙坪里里外外全是人,芦笙手们或站立或弓腰,围成一圈全神贯注尽情地吹了一曲又一曲。芦笙节是苗家人盛大的节日,村妇们势必要潜心打扮自己的女儿的,一个个盛装女孩子围着芦笙队,左顾右盼,美目流连,尽情展示自己的美。
寨老带着芦笙手们虔诚祭祀自己的祖母神后,队伍便往位于宰稿寨的陇里芦笙堂前行。来到一座山梁,几株百年古柔毛油杉挺立路旁,这是护卫苗寨平安的祖先灵魂的化身,队伍在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的石碑前停下,全体祭祀后再奏三曲,以飨祖先。然后,长长的队伍走进林间小道,走出森林便是芦笙堂。宰稿寨芦笙队早早候在路口,用芦笙迎接岑顺队,吹着芦笙缓缓退步走向芦笙堂。随着一声又一声,一阵又一阵隆隆炮声,陇里队、八沙队、秋老队、秋新队陆续抵达,宽敞的芦笙堂里满是晃动的芦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们在男伴的陪同下,踏着节拍步入芦笙堂。随着三排礼花炮响,六支队伍三百多把芦笙齐奏,顿时芒筒的轰鸣声,小芦笙的穿越声,和着不绝于耳的鸣炮声和着小商贩们喇叭里透着喜庆的乐曲声,汇成这个山间坪地里最热闹的喜庆声,向山上山下的苗寨侗家宣告:从江苗族正式开启过年模式了。
天空下着小雨,北风划过树林,哗啦啦地响,可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吹呀跳呀。对热爱芦笙的人们来说,这是盛宴的开始,如痴如醉地吹,如痴如醉地听,只能用“入魔”来形容这样的芦笙手、听众、观众。一年又一年,打造新芦笙,就为了能在这里尽情地吹呀奏呀,心里便如花儿绽放。
芦笙堂,是小贩们的天堂。卖烧鸡烧鸽的、饼干米花的、鸡腿串肉、甘蔗板栗、小玩具、小兔子、小老鼠、小乌龟,应有尽有。这里成了大山孩子的购物天堂。宽宽的雨棚下,小贩们忙得不亦乐乎。炒栗机哗哗地转,烧烤架上各色烧料嗞嗞地响,散发着诱人的香。从安顺来下江定居的中年两口子,各占一个摊位,管理着两台烧烤机、两台板栗机,忙得手忙脚乱。夫妻两人每一堂芦笙节,销售额达到5000元,纯利达2000元。他们说,只要不偷懒,一年专赴“两堂”——斗牛堂和芦笙堂,就可以有15万以上的收益。这可真是一门好生意呢。
陇里芦笙堂是纯粹的吹奏娱乐,没有比赛,没有奖金,不收管理费。苗族自古酷爱芦笙,人们对芦笙的爱深入血液,成为苗家人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用这种方式祭奠先祖,庆祝丰收,喜迎新年。陇里芦笙堂起堂了,接下来依次是丙妹镇岜沙、下江镇公纳、斗里镇斗里、丙妹镇大洞、宰略、两料、斗里镇中里、台里、高堆、谷坪乡高武、丙妹镇尧等、滚玉、西山镇小丑、斗里镇牙拱、马安、西山镇大丑、斗里镇根里、谷坪乡高余、下江镇秋里、西山镇劳里、务林、岑杠、丙妹镇高加、污扭、大塘、上歹这些苗寨过节,一直持续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的翠里乡南岑芦笙节结束,持续时间近2个月。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按图索骥,去赶赴一堂又一堂芦笙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