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18日

黎平会议垂青史 长征精神永传承

—— 论黎平会议的影响及贡献

□ 莫新华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黎平会议定新略、分兵转战黔东南,是这部壮丽史诗中的光辉篇章。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级各部门和党史、军史各界不断加大对黎平会议的研究挖掘,持续推进深化研究,不断发掘其时代价值,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黎平会议的影响及贡献、所体现的长征精神内涵及所具时代价值得到广泛认同。时值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暨黎平会议90周年,在进入新时期迈步新长征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深化研究,进一步全面分析论述宣传其影响及贡献,对弘扬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伟大转折的起点”与“三个第一次”

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在于它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客观分析,历史转折应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史实表明:黎平会议是这个伟大转折过程的开端、起点。长征途中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会议,在中国革命征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分析通道、黎平、猴场、遵义等几次会议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会议先后和具体内容、产生的不同作用和影响贡献来看,通道是酝酿、序幕,黎平是开端、起点,猴场是前夜、前奏,遵义是标志、成果、实现。

1986年10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黎平会议学术研讨会召开,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出席讲话指出:“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军史、长征史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会议。研讨多涉及黎平会议的影响及贡献,较一致的看法是:黎平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03年3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赴黎平考察后论述提出:“三个第一次”确立了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即: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名义,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第一次结束了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过他的人,都转而赞同、支持和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其实际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4月至6月,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领导专家对黎平会议纪念馆陈列方案及陈展大纲进行评审并通过,陈展大纲主题为:“伟大转折的起点”。同年12月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形成共识:黎平会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折的开始,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实现伟大转折之遵义会议的奠基石。研究者对黎平会议在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持肯定观点,从不同角度对“伟大转折的起点”这一综合简明评价表示认同。

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在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讲话指出:“黎平会议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伟大转折的起点。”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出席研讨会的姚金果研究员讲话论述:“有着其他会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黎平会议不仅在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共产国际运动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科学院徐占权、祁宝龙主编出版专著《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会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作序写道:“黎平会议就是这个伟大转折的起点。”凯里学院编著出版专辑《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等均对其影响及贡献进行了阐析评述。

此后,从2012年7月至2021年12月先后召开了3次主题研讨会,举办了“长征论坛”。每次集中研讨,其影响及贡献均为重点或主题,研究屡有收获,成果不断丰富。

如何评价黎平会议的影响及贡献,进入新时期,结合研究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社、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宣传评价报道,一些党史基本著作也载入史册。2019年7月,《光明日报》刊发宣传文稿“黎平会议——伟大转折的序曲”。2021年3月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载述:“黎平会议是党中央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由转折走向胜利,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2023年至2024年,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州人民出版社组织开展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伟大转折》系列丛书编写,分册专设章节评述“伟大转折的起点”。

进入新时代,随着专题研究逐步深化并取得众多新成果,体现其影响及贡献的“伟大转折的起点”“三个第一次”评价被社会各界所认识。     

二、战略方针新决策,开启革命新航程

各界研究评价各有侧重差异,但都集中论证其:制定新的战略方针、改变战略行动方向、使红军避免覆没危险、开启革命新航程等重要作用,具体见解丰富多维,概要综合分析,大致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以来“战略转变的开始”,为遵义会议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黎平会议讨论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失败问题,对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批判,毛泽东避实就虚、保存实力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多数中央和军委领导的支持并被会议采纳,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确定了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正确解决了红军的进军方向问题,决定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其决议、决定的落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很快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红军较顺利地通过苗侗等少数民族地区,挥师进军黔北遵义。基本结束了自湘江以来关于战略方针的激烈争论,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移,黎平会议由此成为“战略转变的开始”。《苦难辉煌》载述:“黎平会议决定了遵义会议的地点和会议内容。”没有黎平会议的有效准备和良好开端,就没有遵义会议标志成功的伟大转折。

(二)使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路线,成为实现长征胜利的起点

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并以中央政治局名义,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和军事路线,制定了红军新的作战方针和措施。军委根据黎平会议要求,对红军的军事行动作出重新部署和调整。经过黎平整编后的红军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增加了新的活力。从此,中央红军在新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按照军委的新部署,开始了具有伟大意义的转兵行动,红军各部机动灵活,迅速挺进黔东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克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等县城,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南,打乱了敌人的部署,使蒋介石企图在沅江以东‘围歼’红军的计划彻底破产。” 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脱离了全军覆灭的险境,中国革命形势为之一新。黎平会议通过的决议及落实的系列行动,促使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路线,成为实现长征胜利的起点。

(三)结束了毛泽东受排斥的地位,为重新确立其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31年11月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处于受排斥的地位。黎平会议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赞同、支持、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重新走上正确道路、迅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长征行》评述:“它第一次结束了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以来在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过他的人,都转而赞同、支持和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确立他的实际领导核心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黎平会议振奋了党和红军精气神,坚定了信心信念

黎平会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战略方针新决定,初步统一了思想,使红军中存在的悲观失望和游击主义情绪得以逐步消除。经过黎平整编后的红军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增加了新的活力。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定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红军长征史》载:“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使广大指战员坚定了信念,增强了全党、全军的团结。”黎平会议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正是由于振奋了红军将士的精气神,坚定了信心信念,悲观失望的情绪得以逐步消除,被动挨打的局面得以很快扭转,为赢得长征新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定战略方针和开展革命的先河

黎平会议根据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战争的实际情况,坚持民主集中制,经过激烈争论和分析,独立自主地决定了新的战略方针,第一次以党的决议否定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问题的错误指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和开端,开创了中共历史上否定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错误指导的先例,是中共对共产国际从盲从到独立思考,从逆来顺受到自主决策的转折点。2014年12月,多家媒体对纪念黎平会议80周年系列活动进行了宣传评价报道,中国军网发布“黎平会议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先例,首次否定了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左’倾冒险主义和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教条主义,同时也恢复和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度,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六)黎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及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较早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开始以来,中央领导层为战略、为出路,一路争论,党内斗争激烈。毛泽东也为此一路思考和告诫: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才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黎平会议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党和红军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实事求是的理论在黎平会议得到了充分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在黎平会议得到了较好的发扬,实事求是的民主集中制制度在黎平会议得到了较好的贯彻。黎平会议的成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正确军事路线同不切实际的 “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三、深刻启示及时代价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多年来各界对黎平会议的深刻启示及时代价值研究评价多维丰富,综合分析,较集中认同的主要观点是: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对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和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二是黎平会议集中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独立自主精神、昂扬向上精神和民主团结精神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三是黎平会议所蕴涵的政治、文化、经济、德育等多方面价值亟待深化发掘。

在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的实践中,黎平会议诠释和铸就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它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其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在长征中顽强拼搏、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团结奋进的精神,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是核心和灵魂。1986年10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出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黎平会议学术讨论会讲话指出:“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行动方针,这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2011年7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到黎平调研讲话指出:“关于黎平会议,有的中央老领导作了一些评价,就是一种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2012年7月,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曲青山赴黎平出席研讨会讲话指出:“‘三敢’精神的提出,是对黎平会议地位、作用、意义认识和研究的深化。”“‘三敢’的实质,一言蔽之,就是一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1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以‘三敢’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一文写道:“‘三敢’精神,就是反对教条务实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自主创新,这就是黎平会议体现长征精神所蕴涵的时代价值。重温黎平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长征的胜利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胜利,坚持自主创新、敢闯新路是走好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基本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在加速发展、奋力赶超的新长征中传承长征胜利经验,弘扬黎平会议体现的长征精神,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勇于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地解决面临课题,才能不断创造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州管专家,州社科智库专家、特聘研究员)

--> 2024-12-18 —— 论黎平会议的影响及贡献 1 1 黔东南日报 c279176.html 1 黎平会议垂青史 长征精神永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