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20日

民族文化焕新彩 农文体旅促振兴

——榕江县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就业

近年来,榕江县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民族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其传统技艺优势,招引龙头企业入驻,在移民安置社区搭建“妈妈回家”手工坊,带动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1200余人次,促进增收386万余元,有效赋能乡村振兴,谱写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新篇章。

挖掘传统文化技艺

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隐藏着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他们中的老年妇女,大都掌握着蜡染、刺绣、银饰、竹(藤)编等传统手工技艺。

为了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榕江县深入调查挖掘,建立搬迁群众传统手工技艺台账和能人巧匠台账。同时,组建绣娘群、蜡染群、竹编群等微信群,精准掌握搬迁群众的文化技能优势和发展意愿。

在此基础上,榕江县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指尖商品,探索开辟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就业增收的新道路。

广泛培训提升技艺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传统技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榕江县整合社会培训资源,针对留守妇女等群体精准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和文创培训42期1700余人次。在培训过程中,榕江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培训,搬迁群众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技艺技巧,还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帮助因需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实现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两不误。

引入龙头企业带动

榕江县积极引入月亮故乡公司在全县大力发展板蓝根种植20000余亩,在县工业园区建成蓝靛膏加工厂,并在移民安置社区创办蓝靛染坊(卧龙社区)和非遗创作中心(特和社区)。深入挖掘蓝染文化和刺绣文化,不断融合现代生活元素和市场需求开展文化创作,累计开发蓝染文创产品1200余种,并与许多市场主体达成订单8000余单,稳定带动搬迁群众参与蓝染、蜡染、刺绣等文创产品生产200余人。

同时,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紧密合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以文创为驱动、订单为纽带的发展新路径。

搭建多元化就业展示平台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展示和推广,榕江县积极谋划争取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并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在移民安置社区搭建了以“技艺传承+交流培训+订单合作+非遗展示”为一体的“妈妈回家”手工坊。

“妈妈回家”手工坊不仅是搬迁群众的生产车间和学习交流平台,还是产销对接的窗口。每天,绣娘们在工坊内生产交流,龙头企业安排专业人员为他们联系订单和提供创作指导。这种模式不仅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开拓新媒体直播带货新赛道

2021年以来,该县在移民安置社区创建新媒体产业园,引入市场经营主体策划运营,推出“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的“三新农”模式,在全县培育孵化新媒体主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40余名)12000余名。

2022年,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电商直播等平台,线上累计交易额达1230万余元,推动榕江非遗产品远销北京、深圳、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成功闯出了一条新媒体电商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新赛道,有效带动了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抢抓“村超”火爆出圈机遇

“村超”赛事的火爆出圈为榕江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县抢抓这一机遇,将文创产品销售与“村超”赛事深入融合,开发出蓝染足球、香包、围巾、家居装饰、伴手礼等系列文创产品,并在“村超”球场进出口处搭建非遗驿站,将蓝染、蜡染、刺绣、竹(藤)编、木工等传统技艺进行展示销售,通过线上线下助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也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悉,“村超”火爆出圈以来,该县非遗产品线上线下交易额累计已超过2000万元。

未来,榕江县将继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技艺,推动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加大数字赋能和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 通讯员 石仕玺 吴昌莉 张凯

--> 2024-12-20 ——榕江县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1 1 黔东南日报 c279363.html 1 民族文化焕新彩 农文体旅促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