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在不少社区,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深刻重塑着基层治理生态。安徽淮北、辽宁锦州等地积极开展“居民会客厅”实践,以政府主动“拆台”之举,搭建起为群众“站台”的坚实平台,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的典范样本。(12月19日 《精神文明报》)
曾几何时,社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林立,柜台隔断高高筑起,民众前来办事,仿佛置身迷宫,在各个窗口之间来回奔波。这无形间在政府与民众间筑起“高台”,不仅疏远了干群关系,消磨了服务效能,更抑制了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热忱。
“居民会客厅”模式果敢“拆台”,整合办事窗口为“一岗通办”,打破了空间上的隔阂与流程上的繁琐,让民众得以便捷办理社保缴纳、户籍登记、民政事务申请等多种业务,极大地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成本。
这一拆,拆去的是行政冗赘与冷漠疏离,重构的是亲民服务格局。民众自此告别奔波往复,一“厅”之内,诸事皆办,“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办事效率,“一次办”“马上办”渐成常态,民众办事从沉重负担转为舒适体验,政府公信也在高效服务中扎稳根基。
社区去行政化的另一面,是公共服务功能的延展。除了传统的政务窗口“升级”外,“居民会客厅”增设了诸多便民设施与服务板块,例如设立了公共阅读区域,摆放各类报刊和文化书籍,满足居民的文化阅读需求;开辟了健康咨询角,定期邀请专业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和医疗咨询服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技能培训课程,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等等。“家”的温馨取代行政冰冷,政府服务姿态从高高在上转向俯身贴近,社区治理回归以人为本核心,基层行政末梢神经因之焕活灵敏。
“居民会客厅”不仅重塑了社区治理的物理空间与服务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理念层面上深刻地改变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家长里短纠纷到社区建设规划,一个个基层关切的议题被摆上桌面,激发了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在充分讨论与协商过程中,逐步形成共识与可行方案,让社区治理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变为“上下联动”的共商共治。随着“民事民议、民管、民办”格局确立,社区治理从政府独唱转为干群合唱,民众从被动接受者成主动创造者,社区决策因民意智慧注入更科学贴地、行之有效。
从各地实践来看,不少“居民会客厅”还积极引入“智慧社区+数字赋能”机制,通过设置智能终端设备,与网格化平台深度连接,供居民便捷参与线上议事投票、提出意见建议,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壁垒;同时借助数字看板,实时呈现社区资源分布、服务进度等信息。
“居民会客厅”模式,以服务小切口推动治理大变革,是政府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生动诠释。其示范辐射将引领更多社区破旧立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层治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