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华甫
2024年古历正月初一,和煦的春风吹走了寒冷和雾霾,久违的太阳出来了,金灿灿的。我决定趁着这大好春光,去苗岭山下的龙江村走走。
龙江村位于麻江县宣威镇境东北部,东邻凯里市,西连龙山乡,南接富江村,北抵下司镇。2004年行政村改革,由原龙江、苗岭两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7亩,其中田853亩。辖4个组,含龙洞、黄土坎、水冲、下寨、苗岭上寨、苗岭下寨等6个自然寨。全村有303户,1319人,其中苗族人口1316人,占总人口的99%。村委会驻龙洞,距镇人民政府14公里,距麻江县城35公里。
我从麻江县城出发,接上民间文化研究者高前文老师,驱车经过药谷江村菊花园,大约45分钟后来到苗岭山下的清水江边。清水江马尾河段流经龙江村境内,龙里电站蓄水坝位于村下方,河宽水深、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水边有冲积沙丘,还有悬崖绝壁,到处绿荫葱葱,风光秀丽。
抵达龙江村委会驻地龙洞时,听见悠扬的芦笙曲。村中心的广场上,苗族群众在跳芦笙舞。在芦笙手带领下,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随着芦笙旋律翩翩起舞。远处清澈的江面上,两条小木船静静地停泊。江边,一伙儿男青年拉着两头斗牛在品头论足,一位老者正在给鸟笼里的小鸟喂水……好一幅美妙绝伦的和美山乡画卷。
我们来龙江村,不仅来欣赏龙江的美景,还来看龙江的苗族百年粮仓。
据悉,龙江村内还有11座百年粮仓现在还能使用,分布于龙江村的水冲上寨、水冲下寨、龙洞大寨和龙洞小寨。经当地人指点,我们来到水冲上寨。在一家农户门前,我们见到了一座粮仓,呈圆形,先用粗壮的竹子编好,内外用黄泥黄泥敷就而成,厚度25—30厘米不等,直径和高度均在3米左右,建在类似本地民居的木房架上边,上盖青瓦,粮仓下修筑有水塘,具有防鼠、防火、防潮等功能,每个粮仓能贮藏近百担粮食。
在水冲下寨,排成一列的四座粮仓,保存完好。
七八位村民正在粮仓旁晒太阳闲聊,见我们拍照,热情地告诉我们,听村里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讲,他小的时候就看见这些粮仓了。估计这批粮仓的历史均在150年至200年之间。
这些粮仓,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清水江沿岸少数民族村寨的农耕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站在粮仓前,我们对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
看完粮仓,我们要去苗岭走走。
龙江村境内苗岭主峰猴子岩,海拔1358m,断层岩结构,悬崖陡壁、山势雄伟、峰顶插入天际、浮去白雾笼罩、久雨雾散则晴、久晴雾散则雨,为一天然之“晴雨计”。从前,山猴常于峰顶岩山灌木在栖息,故名猴子岩。岩下右侧海拔1100m有苗岭上寨,二十多户人家,全部是传统的苗族吊脚楼。
过去,由于山高坡陡,走苗岭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为了改善苗岭上寨和苗岭下寨两个寨子的出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于2015年建成了有36道拐的盘山公路。
公路修建后,苗岭36道拐成了户外自行车挑战赛赛道。赛道全长3.3公里,起点海拔666米,终点海拔1032米,海拔落差366米。赛道海拔落差大,陡险,弯道多,加上这里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成了户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有大小赛事在这里举行,吸引很多中外户外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到这里比赛、旅游打卡。
我们沿着进山公路,驱车来到了苗岭山脚下,就进入了“弯拐区”。汽车沿着水泥路,左拐右拐,一道接着一道,来到半山腰的苗岭下寨。回头一看,我们已经拐了22道拐。我们决定把车停在苗岭下寨,然后徒步上去。虽然上去只有14道拐了,但是上去的路弯更急、路更陡。
我们沿着道路往上爬,每一个拐角,就是一个观景台。越是往上走,风光越是壮观。爬到坡顶上,山脚下的路就像变成了飘带。爬到高处,一览众山小,之间一座又一座的山,仿佛都被踩踏在脚下。我们举起相机不停拍照。近处的苗岭下寨古树掩映、苗岭山下的龙江村碧水环绕;远处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成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一步一景,我们边走边拍,终于走完了36道拐,到了赛道终点。举目望去,对门就是苗岭上寨。寨子的吊脚楼后面就是苗岭主峰,下面是层层梯田。这里山高水高,一股清泉从山上留下来,滋润着这里的农田,养育这里的人们。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归途。
虽然只是短暂一游,然而龙江优美的风景、古老的粮仓、壮观的36道拐,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还有热情好客的苗族群众,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