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义环 吴鹏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非遗蜡染走到了拥抱“尖端”、转型升级的路口。老手艺如何适配新风尚?工匠精神怎样融入“新科技”?凯里市非遗蜡染技艺传承人蜡染技艺传承人靳秀丽给出了她的答案。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成为传承民族服务文化的传统载体;传统的手工蜡染要经过绘蜡、染色、脱蜡等多道复杂工序,尤其是最初的绘蜡环节,需要蜡工用蜡刀沾着蜡液,在布料上一笔一笔描画出图案,费时费力,而随着市场对蜡染产品需求量的增多,传统手工工艺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为了让老手艺能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靳秀丽通过科技赋能蜡染制作,提高生产效率,为非遗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靳秀丽的非遗工坊位于凯里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工人正熟练操作着一台自动绘蜡机,加紧赶制订单。
“现在正在赶工的这批包总共是400个的订单,4天内要交货,客户要得比较急,像我们这批订单我们熟练的画娘手工去画,大约要一天的时间才能绘一个,用我们现在的这款先进的绘蜡设备来制作这款产品,我们大概是不到2个小时,我们就可以绘出12个,它的生产效率和标准质量是大大提高了的,所以我们才能接这样的急单。”靳秀丽说。
无论是个性化的设计,还是大批量的需求,都对传统蜡染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2019年开始,靳秀丽往返多地,请教蜡染行业专家,计划改进绘蜡方式;经过不断摸索、尝试改进,这款绘蜡机最终设计出来投入应用,绘蜡机采用数码喷印技术,可以自动把蜡液按设定好的图样喷绘在布料上,具有速度快,精度高,长时间工作稳定性强等优势。
“这个组合是四幅,如果是人工绘蜡的话,应该4天时间可能都无法完成,但是我们(用绘蜡机)花40分钟就可以把绘蜡的环节做出来。”靳秀丽向记者介绍到。
在不影响传统蜡染工艺流程的基础上,绘蜡机一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五十位熟练的高级画工,自从去年投入使用后,工坊的订单量大幅增加,带动周边八十余名妇女就业。
“传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面去给它保护起来传承,广大人民群众使用,我觉得它是最好的传承。所以我也想通过我们的一个方式去传播这项文化,让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我们的贵州的这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美。”靳秀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