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桂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求各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作为贵州乃至全国民族文化高地的黔东南,堪称“民族文化富矿区”“百节之乡”,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说法,尤以“苗年”“侗年”最为热闹。苗年是苗族的最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一个包涵诸多内容的复合型节日。2008年6月7日,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新修订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自治州尊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七为自治州苗年,放假1天。苗年期间,人们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等得到充分展示,不仅能活态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且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但是,各地在推动苗年转化为旅游产品时,还面临时间短、受众小、同质化等诸多难题的困扰,可从以下方面探索破解。
一、发展全域旅游,破解苗年常态化难题
流行于黔东南州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苗年属于纪年性节日,每年举行一次,是至今仍然完整保存十月岁首纪年法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具有农作物物候的明显特征。按照十月岁首纪年法,苗年也是苗族辞旧迎新的节日。雷山、丹寨一带苗年一般分三次过,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因苗年节庆活动具有特定的时间周期,使得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在节庆期间,游客大量涌入,可能会超出当地的承载能力,造成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环境破坏等问题;而在非节庆期间,游客稀少,旅游资源闲置,难以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地方政府囿于财政困难,没有经费预算,没有经费保障,到举办时,为节省资金,只有2至3天的时间进行排练,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苗年活动和表演方式年年一个样,没有出精品,吸引力弱。但是,黔东南州境内过苗年有多个地方,遍布黔东南州境内大部分地区,如丹寨苗年、台江苗年、锦屏苗年、剑河苗年、雷山苗年、从江苗年、黎平苗年等等。与此同时,各地区过苗年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3至5天或15天。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州一盘棋优化苗年文化旅游布局,推动全州全域旅游发展。一是以“苗年+其他节庆”模式,推动苗年与黔东南州内其他节庆集会联动发展,推进区域内多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推动节庆文化的多样性、艺术多元化,汇聚多种优秀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二是苗年主要节目常态化表演,如雷山苗年历经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早已名声在外,雷山县城在“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比较成熟,如在雷山县城修建“苗年博物馆”,每个周末定期举办跳芦舞活动,培育“村舞”文化IP;在凯里或从江,推出新型保险产品“斗牛险”,每个周末定期举办斗牛活动,培育“村牛”文化IP;在凯里苗侗民族风情园,支持“村T”进一步发挥影响力,将苗年主要展示项目常态化,突破苗年季节性和周期性限制。
二、激发全民参与,破解苗年小众化难题
努力打造全民创造、全民参与的文旅爆款,将苗年小众化的区域性节日转变为大众化的全民性节日。一是官扶民办,走群众路线,激发全民参与。民间节庆民间办,民间节庆民间参与。对举办苗年的当地居民而言,提高他们参与热情的关键在于,发掘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尊重广大民众的办节意愿,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只有当民众被给予适当发挥的空间,出于兴趣由下而上自发举办活动,才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节庆中来,散发出真正吸游客的魅力。对游客而言,外界希望保持苗年的原汁原味,希望保护苗年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演和人的真善美,希望保留乡土气和乡村味,希望充满“人间烟火气”。为此,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全民参与”原则,按照“群众节日群众办、群众节日群众过”的思路,激发男女老少自觉自愿参与,让民间组织自主、自办、自演,让各行各业人士都能登上舞台,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一种让各路艺人争相汇集的氛围,方能实现从“自娱自乐”到“共享共乐”,吸引游客来享受异质文化,实现全民热爱、全民参与、全民狂欢、全民同乐,让苗年成为全民的狂欢盛宴。二是政府要精心做好服务工作,正确处理好“群众主体”与“政府作为”的关系。政府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自愿充当“配角”和赛事的“勤杂工”支持和服务。在安全方面,以支持、引导、服务和确保赛事期间安全为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抓好安全服务,创新“警察+民兵+志愿者”安保体系,全力守护群众安全,营造稳定祥和环境。在交通方面,在节庆举办地周边政府规划建设临时停车场,缓解停车压力,加强交通疏导和管理,确保交通秩序良好,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控交通流量,为游客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引导游客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提供便捷交通,优化出行环境,完善节庆旅游配套服务。在宣传推介方面,主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坚持流量为王,加强宣传造势,鼓励支持自媒体参考各类节庆活动报道,与一些知名的旅游博主合作,推出黔东南州苗年等节庆旅游系列短视频,推动单一宣传向多元推介迈进,形成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的声势,从不同角度展示苗年等节庆活动的魅力,如美食体验、文化探秘、自然风光等,吸引更多的年轻游客,让更多的流量聚集黔东南,让黔东南成为游客的“诗”和“远方”。
三、深度挖掘文化,破解苗年审美疲劳难题
旅游的本质在于求新求异求特。一是对苗年等民族民间节庆活动进行普查、研究、规划。组建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黔东南州内的苗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开展普查工作,对黔东南州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深入挖掘节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习俗和仪式,梳理其节日名称、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特点、参与人数、历史渊源、演变情况、保护措施等,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民间节日档案资料,对全州域内节庆集会活动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行动”,让同一时期不同地方苗年各具特色、差异发展,从“千村一面”到“村村精彩”。二是不断丰富苗年节庆活动的旅游产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紧紧围绕“过苗年、品美食、体验民族文化”等苗年主题,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特点,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除传统的特色民俗巡游活动、苗族歌舞表演、斗牛表演赛、原生态民族文化展演等活动外,可推出以苗年节为主题的亲子游、研学游、摄影游等特色旅游线路,结合苗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旅游项目如稻田捕鱼、民俗婚礼等。在赛事方面,如以“苗年+赛事”模式,在苗年节期间,举办山地越野车、自行车赛、马拉松赛、姑妈篮球赛、男女混合足球赛等赛事活动,进一步与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持续推动旅游淡季不淡。其他方面,如推出“苗年+长桌宴”“苗年+万家远方客”“苗年+姑妈回娘家”“苗年+景区”“苗年+民族特色村寨”等系列文旅体验产品,让广大游客感受到同一地方在不同时期举办的苗年活动丰富多彩,让广大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那独一无二的“最炫民族风”。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