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28日

12月26日,记者来到黄平县新州镇太翁村,追寻红军足迹,感受长征精神。

太翁村位于黄平县县城以北13公里处,新州至旧州S204快速通道穿村而过,辖10个村民小组381户1581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0%。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向乌江方向推进,中央纵队由黄平县城向旧州进发,途经太翁村并在此驻扎休整过夜。在太翁村驻扎期间,中央红军在今村委会驻地旁的空地处制造子弹,并向当地村民宣传革命道理,救助贫苦百姓。

在中央红军离开太翁村时,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因伤病和饥饿掉队留了下来,村民伍海云发现后,立即回家熬稀饭端来喂食,无奈这位红军战士已不幸牺牲。伍海云眼含热泪,将烈士遗体安葬于村旁的古道上侧。

上世纪70年代,当地修建鸡爬坎水库,群众将红军烈士遗骸迁葬至半坡。2018年,黄平县委党史研究室申请到革命老区资金,为该烈士重新修建陵墓,再次将其移葬于公路边。

“每年清明节,不少村民都会自发来这里祭扫红军墓,悼念红军烈士。”太翁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谭季平向记者介绍说。

90载沧桑巨变,太翁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红军烈士墓静静伫立在村旁,见证着太翁村的发展与变迁。

行走在太翁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生机盎然,道路两旁栽种的绿植赏心悦目,富有时代气息的墙体画栩栩如生,冬日下的村庄格外安详、宁静。

近年来,太翁村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提升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墙等方式,打造宜居新农村。

“这些墙体画生动形象,直观易懂,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很喜欢。”村民周美指着面前的墙体画说。

“墙体画美化了村庄,又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乡风文明,成为引领农村文明的新风尚,深受村民喜爱。”谭季平说。

如今,太翁村依托坝区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草莓种植,是村里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

记者来到太翁村山江草莓采摘园,大棚里的草莓已进入成熟期,鲜红欲滴的果实在绿叶映衬下分外诱人,前来采摘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草莓园占地13亩,共有31个大棚,种植有巧克力、丽雪等品种,春节期间将迎来采摘和销售高峰,预计收入将突破70万元。”基地负责人龚治尹介绍道。

2016年,太翁村开始发展草莓种植,每年11月开园采摘,一直可持续到次年6月。每年草莓翻土管护、移苗栽种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带动村民务工增收。仅去年,基地就发放劳务费10余万元。

村民袁敏琴几年前因家庭变故,独自照看两个孩子,生活压力较大。村里请她到草莓园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袁敏琴还利用自家土地种植太子参,一年有四五万元收入。如今,她家建起了新房,两个孩子都已结婚生子,还买了小轿车,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袁敏琴感动地说。

花卉种植是太翁村另一个新兴产业,主要品种有非洲菊、洋桔梗等,面积有110亩,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广州和昆明等地,辐射带动村民600余人次就业。

“贵黄高速开通后,为我们村花卉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将着力把该产业做大做精做细,用满棚花香为群众带来希望,在‘花卉势能’的助推下,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谭季平说。

村里的发展也吸引了村民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村民刘宝付以前一直在外做建材生意,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看到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就和妻子商量回家发展。

“今年6月,我家的农家乐正式开张,主要经营柴火鸡、酸汤鱼等,蔬菜都是自家种的,顾客吃了都觉得味道不错,回头客不少。开业至今,平均每月有1万元左右收入,最高一天接待400多人呢。”刘宝付开心地说。

产业兴、村民富。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太翁村除了草莓、花卉,还发展有烤烟、太子参、葡萄、大棚蔬菜、稻田养鱼等多个产业。村里现有合作社6个,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土地入股等模式,不断激发村集体的“造血”活力,聚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稳步实现村强民富。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央红军宿营地旧址兴建一座纪念馆,进一步增强太翁村的红色底蕴,将红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谈及太翁村的发展,谭季平信心十足。

红色沃野画卷新,乡村振兴好前景。

如今的太翁村,正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 2024-12-28 1 1 黔东南日报 c280244.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