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增付 杨峰 李林果
12月28日,记者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地——黄平县旧州镇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旧州古镇东南部,辖14个中心小组,1497户4774人,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
9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途经东门村,将革命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由黄平县城向乌江方向推进,于30日抵达旧州古镇东门村驻扎休整,队伍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
时值严冬,寒风凛冽。王稼祥和张闻天在东门村附近一片橘林中休憩时,围绕当时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交谈。这,便是著名的“橘林谈话”。
这次谈话,促成了猴场会议的召开,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推选毛泽东复出领导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者来到“橘林谈话”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红军长征黄平纪念碑”,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远处,张闻天与王稼祥深入交谈的历史情景雕塑在橘林中静静伫立。
中央红军在东门村休整期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当时,有一个排的红军战士住在村民杨进芝家,炊事员炒菜时误将桐油当菜油用,杨进芝发现后当即告诉红军战士:吃桐油要拉肚子,对身体危害很大,并教他识别桐油和菜油的方法。临别时,红军为了答谢杨进芝,将一只名贵中药材虎掌馈赠给她作纪念。后来,杨进芝用虎掌救治了不少村民。每当村民感谢她时,她总是说:“不要感谢我,要永远记住红军的恩情。”
90年后的今天,红军与当地群众鱼水深情的动人故事,依然在民间口口相传。
“橘林谈话”旧址、“红军街”、中华苏维埃临时银行、仁寿宫红军济贫大会遗址、天后宫等红色遗址,成为传承长征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引擎。
漫步旧州古镇,一股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在天后宫的黄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件件珍贵的红色文物,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影像,让人们驻足凝神,感慨不已。
“从小听长辈讲中央红军长征过旧州的故事,这次返乡特地约上朋友来这里参观,真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游客田一帆告诉记者。
在仁寿宫红军济贫大会遗址,一场再现中央红军长征过旧州的红色情景剧《红色旧州》在屏幕上循环播放,波澜壮阔的剧情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太震撼了,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接受了一次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游客李红梅观看后激动不已。
今年4月,东门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开始实施。项目内容包括:修建东门村活动场所、东门村村史馆,升级改造“橘林谈话”旧址、红军广场,修缮红军桥,维护烈士墓、红色书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等。
11月中旬,东门村召开“院坝协商”会,聚焦“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美丽村庄。
“随着红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也应运而生,为村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实现了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东门村第一书记王天福介绍说。
2024年以来,东门村接待了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各级党员培训班32批次,共计1700余人次。同时,村里还举办了美食节、星空音乐会、龙灯会等活动,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累计12万人次。
同时,东门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特色产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产业保障。
走进位于该村的黄平县旧州镇鸿运牧业养殖场,一排排圈舍整齐排列,一头头西门塔尔牛在圈里悠然自得地吃着草料,时而发出“哞—哞—”的叫声。
“目前,养殖场有牛犊600余头、肥牛300余头,年产值预计1500万元左右,带动20人长期务工。”养殖场负责人杨大勇介绍说。
在东门村石关坝区蔬菜基地里,一垄垄大白菜翠绿欲滴,生机勃勃。
“我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有白菜、萝卜、土豆、西红柿、莴笋等,主要销往广州、南宁、贵阳、凯里等地。”种植大户林先华说,去年来基地务工的村民5000多人次,发放务工费50多万元。
如今的东门村,人居环境“洁净美”,红色景点“颜值高”,特色产业“促共富”,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目前,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旧州古镇,正在按国家5A级标准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景区,一个集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民族风情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逐步显现。
王天福表示,东门村也将借助这一规划战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内涵,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仲冬时节,东门村坝区依然绿色涌动,生机盎然,连片碧绿的油菜田、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与青山、绿水、蓝天相互映衬,预示着丰收的前景。
红色文化润心田,长征精神永流传。东门村人民将继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