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在黔东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州非遗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列全国同级市州前茅;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75项506处,县级非遗1590项,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
走进黔东南,仿佛踏入了一个非遗王国。这里,有悠扬的侗族大歌在山谷间回荡,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有精美的苗族刺绣扮靓盛装的颜值,展现着民族的风采;有精湛的银饰锻制技艺在匠人的手中代代传承,闪耀着古老的智慧……这些非遗项目,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构成了黔东南非遗的绚丽底色。
丹寨是名副其实的 “非遗之乡”,拥有 8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2 项省级非遗项目。近日,丹寨万达小镇被中国旅游协会评为2024年“最美小镇”。小镇里,造纸、鸟笼、油纸伞等众多非遗项目入驻,在丰富景区旅游业态的同时,让游客一站式体验到了丰富多样的非遗魅力。
而位于凯里市苗侗风情园内的绣里淘非遗集市上,刺绣、蜡染等非遗项目在这里汇聚一堂。上了年纪的绣娘们坐在小板凳上安静地刺绣,年轻的绣娘们则架好手机进行直播销售,将非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这种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非遗之美熠熠生辉。
在榕江县栽麻镇,有4000多个家庭传承着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群众基础广泛。当地村民杨成兰创办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集织布、染布、展示、旅游体验、教学实践、旅游住宿于一体,被列为侗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习中心,已带动当地400多个家庭参与就业。
“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一定要有创新,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让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出国门,带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杨成兰说。
如今,我州已规划建成丹寨万达小镇、凯里民族风情园、镇远兴隆街等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及街区,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小镇为引领,以非遗展示馆为支撑,以村落非遗传习基地为体验”的非遗传习及发展模式,并认定了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0处,其中国家级2处。这些工坊和基地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通过创新设计、市场拓展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贵银”“凯里酸汤”“蝴蝶妈妈”等已成为知名非遗品牌。2024年1至7月,全州纳入监测非遗工坊85户,累计产值超过1.57亿元。
在非遗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州以“非遗+”为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产业、教育等深度融合的路径,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
围绕苗族文化、侗族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创建“非遗+传统村落”知名IP。2023年5月,我州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成功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将保护区核心区内的42个传统村落、1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民族文化体验。
2022年以来,在“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火爆出圈的带动下,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为外界所知。“非遗+体育赛事”所塑造的新模式、新平台,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力量。据统计,“村BA”“村超”有超过260个非遗精品节目,4万人次群众拉拉队现场参加“非遗秀”,促进了黔东南非遗与全国非遗相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榕江县、台江县深入挖掘和盘活非遗资源,促进银饰、蜡染、刺绣等项目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村宝宝”“村超牛”等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供不应求,有力推动了当地非遗的传播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州各地通过“非遗+品牌活动”“非遗+节庆”“非遗+演艺”等方式,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丹寨非遗周、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体验。仅2024年苗族姊妹节期间,台江县就累计接待游客86.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4亿元。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景区业态,还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未来,我州将继续深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工作,积极探索“非遗+”融合路径,推动非遗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增强文化自强自信的同时实现非遗育民惠民富民,让黔东南的非遗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