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1月09日

构建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 我州积极打造“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

○ 通讯员 张鹏 姚守敏

近年来,我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文化传承、群众就业、产业发展、社区管理和民生保障上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谱写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丽篇章。

文化传承促进融入

文化建设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融入的内在动力。我州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后续扶持发展中,充分尊重各民族习俗,在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设立乡愁馆、芦笙场、古戏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同时,安置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和“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等载体,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市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力推动完成24个安置区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设,16个安置社区纳入“十四五”民族团结“互嵌式”示范社区规划培育打造,不断加强安置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融入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全州81个安置社区(村)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乡愁馆21个,组建文化志愿队伍150支、健身团队88个、电影放映队100个、芦笙表演队66支、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75项。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感恩教育、市民意识培训等教育活动1万余场,组织社区演出1000余场,开展文明家庭评选4144户、勤劳致富模范户1098户、身边好人1568人。目前,全州安置社区累计获得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441个,其中国家级荣誉25个、省级荣誉69个。“互嵌式”融合发展成为建设民族团结安置社区的成功密码。

就业产业增添动能

就业和产业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关键。近年来,在促进搬迁群众就业方面,我州始终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大力实施“六六稳岗就业计划”,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效落实就业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近就业空间,全面促进搬迁群众高质量充分稳定就业。2021年以来,全州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35万人(次),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6.82万户16.24万人。在安置区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建立完善安置区产业项目储备库,多渠道盘活安置区商业门面和迁出地“三块地”资源资产,培育壮大安置社区集体经济。深化东西部协作帮扶,大力发展安置区帮扶车间,实施一批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打造安置区与周边产业园区“两区共建”融合发展,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2020年以来,全州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7.6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11个。其中,实施省级示范项目12个,全部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搬迁群众就业1万余人,实现分红2500万余元。累计建成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247个,带动就业2.18万人,其中吸纳搬迁群众就业5000余名。有效盘活利用安置区商业门面58.8万平方米,盘活利用率93.41%,促进安置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3200万元。目前,全州安置区周边有工业、农业、电商等各类产业园区36个,730余家企业吸纳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8000余人,安置区和产业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和后续扶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安置区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

社区管理激发活力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安置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我州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党建体系,在安置区成立党(工)委14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163个、党小组255个,将党的组织领导贯穿于安置社区后续扶持全过程。出台后续扶持服务规范,在全国率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转变,推动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模式,实施“社区+网格+楼栋”网格化管理,在81个安置社区(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干部273人,配备社区工作者和村级工作人员982人,落实社区网格员707人,全方位服务好搬迁群众。在公共服务上,对与搬迁群众关系密切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工作,全面实现“一站式”受理。全州81个安置社区(村)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配备医疗卫生人员1300余人,搬迁群众子女累计考取大学7472人。在物业管理上,创新“党建+物业”“市场+物业”“政府+物业”“社会+物业”、红色物业等管理模式,积极打造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和实体化运行试点11个, 81个安置社区(村)已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持续运用“两建四化”“文明积分超市”“民族团结进步+美好精神家园”“合约食堂”等管理模式,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安置社区管理,推动安置社区实现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民生保障兜牢底线

牢牢守住安置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我州紧盯安置区重残、重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和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较大家庭,持续深入开展“户户见”和“敲门行动”,推动健全防止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性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细落实,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监测帮扶,并分类制定帮扶措施,通过产业帮扶、安置就业、教育资助、医疗援助、特困救助、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截至目前,全州对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11万人,帮助残疾人实现帮扶车间就业、自主创业就业0.18万人。1.26万户3.95万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月均发放最低生活补助1600万余元。全州累计纳入监测帮扶4538户18661人,除825户2343人因整户无劳动力按政策不进行风险退出标识外,已稳定消除风险2491户10634人,风险消除率65%。未消除风险家庭已全部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人,牢牢守住了安置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有序推动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

--> 2025-01-09 —— 我州积极打造“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 1 1 黔东南日报 c281428.html 1 构建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