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1月14日

奋楫笃行 稳中求进

—— 天柱县2024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〇 谌孙海 王岩弟

宏泰钡业公司全景

宏泰钡业生产车间

东西部协作蛋鸡产业园

羊肚菌产业

中邦渔业

水稻收割

辣椒产业

四月八邦洞耕牛节

县城一景

县城全景

新岁伊始,万象更新。

当2025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天柱城区、园区、坝区又开始了新的欢腾。走上街头,高楼林立、大道平坦,处处欢声笑语;走进园区,厂房林立、车间轰隆,处处马力全开;走进田间,大棚遍布、菌菇飘香,处处生机勃发——

万物开篇,皆有序章。新年新景的背后,是天柱县2024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持续在“富矿精开”、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领域精准发力的结果。

资源盘活   “富矿精开”

清晨,走进位于天柱县工业园区的贵州宏泰钡业公司,企业生产一片繁忙,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频繁。

“2024年,公司碳酸钡产量超过19万吨,总产值超过6亿元。”贵州宏泰钡业公司办公室主任蒋文凡介绍,2024年8月底,宏泰钡业启动了技改提升项目。未来,公司还将推出硫酸钡、硝酸钡等钡盐系列产品,力争2026年整体产能达到36万吨。

作为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现代化工产业重点企业之一,贵州宏泰钡业公司始终专注于钡化工领域,积极探索并推进气、渣、水等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起一条绿色环保且可持续发展的钡化工生态产业链。

天柱县坐拥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藏,其中重晶石资源已探明储量高达1.78亿吨,占据全国储量的30.6%以及全省储量的79.8%,远景储量超过3亿吨。

天柱县立足矿产资源优势,从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四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战略,矿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钡盐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实现精确探矿目标,天柱县主动联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加快推进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科研项目,全面掌握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和结构,着力提升优势矿产供给能力。

“去年8月,我们在天柱县岩脚寨的重晶石矿普查一期项目已完成阶段性工作,通过相关地质工作,在大河边地区F1断层地下千米,发现了千万吨级的资源,新增的重晶石矿资源量有望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揭露的深部隐伏重晶石工业矿体属于高品位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有关负责人说,这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沉积型重晶石矿富集区。

“通过重组一批、升级改造一批、淘汰退出一批,推进重晶石矿山兼并重组,提升重晶石资源管理水平和开采工艺。”天柱县工业信息和商务局局长杨佐龙说,“目前,全县重晶石采矿企业从11家矿权17套生产系统优化为11家矿权11套生产系统。”

在产业下游,天柱县已与贵州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正在共建重晶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南大学谋划共建贵州天柱钡盐研究院,对选矿和尾渣综合利用进行技术攻关;同广州黄埔天泰化轻集团签订了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建钡盐新材料工程应用研发中心。

“我们希望通过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持。同时,我们也将探索钡下游产品及产业链研发和应用、钡渣和尾矿技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钡盐生产研发基地。”天柱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谭睿说。

通过链式发展,产业势能不断集聚。天柱县同国内钡盐深加工龙头企业青岛红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招引贵州誉福擎天年产30万吨钡盐精细化工、广西联壮年产36万吨钡锌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项目落地建设。

笔者注意到,2024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对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将天柱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在天柱县设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贵州天柱经济开发区,实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贵州天柱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4.24平方公里。这为天柱县“富矿精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精开宝“钡”强优势,立足贵州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战略目标,天柱将紧紧围绕“富矿精开”决策部署,利用贵州东出口的门户优势,招引链上项目及企业落户,并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促产业集聚、搭创新平台,力争“十四五”规划末建成50亿级园区。

城乡蝶变   满目新景

当下,晨练晚练已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天柱凤仪生态体育公园、邦洞半岛公园、天柱擎天广场、三星岩文化苑广场,有很多市民或跑步或散步,他们一边锻炼一边感受天柱的美丽风景。

“现在环境大变样喽,沿河修建有步道,绿植也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让人打心底里觉得舒畅。”市民李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近年来,天柱县大力推进“强县城”战略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乡村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等,城乡各美其美,和谐相融,均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市民生活的关键一环,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天柱县2024年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已完成小区改造8个959户。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焕发新生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改造后,楼道两边墙壁都变白变美了,每天上下楼梯心情都是好的!”小区改造完成后,天柱县蓝天片区居民无不感慨。

同时,天柱县持续将城乡环境提升、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完善等作为提升城镇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

2024年城乡环境、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2.83%,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正常运行率为97.4%,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为95.7%。

积极推进绿色城市行动,2024年新增公园绿地0.95公顷,新增绿道1.0公里,新增林荫道1.0公里。在鉴江河廊桥至鉴江桥两岸斜坡、金凤公园等播种花卉面积1.0公顷;建设鉴江桥头、水东门等“小微公园”3个。目前,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5%。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升级改造路灯6700余盏、检修350余盏,修复损坏灯杆12根,城市亮化、美化得到质的提升。修复县城区主次干道坑洼路面3000余平方米,建设无障碍人行通道(路缘斜坡)30余处,安装和修复各类防护栏1000余米,维修各类损坏窨井盖50余处,加快推进城镇化智慧改造,新增5G基站203个,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在城镇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乡村的变化也让群众感受到和美乡村就在自己身边。

干净整洁的农村院落、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宣传彩绘墙……走进渡马镇共和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意油然而生,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是什么原因使共和村变得如此美丽呢?

渡马镇党委副书记杨海燕为笔者揭秘:“共和村创建‘合约食堂+’模式,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升村容村貌,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以功夫村庄为依托,综合运用3A级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渡马镇共和村只是天柱发生蜕变的村落之一。

近年来,天柱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针对农村滥办酒席衍生的铺张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出“合约食堂”,党员带头示范,集中操办婚丧嫁娶酒席,抵制升学、乔迁、生日、参军等酒席,有力刹住了这股歪风。

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群众矛盾纠纷突发等问题,天柱县不少村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把“合约食堂”打造成村民议事、调解纠纷、学习政策、开展文化活动的多功能场所,成了群众身边的“大讲堂”。

在坌处镇三门塘村的“合约食堂”,墙上挂着“成由节俭败由奢”“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等节俭标语。“‘合约食堂’平时由村集体合作社承包,旅游旺季搞接待,平时办长桌宴、做干部培训,功能愈发多元。”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姚自兰介绍。

天柱县在深化“合约食堂”基层治理的同时,不断丰富“合约食堂+”模式,延伸服务管理链条。通过推广“合约食堂+产业发展+村民议事+民主自治”,在“合约食堂”建立农特产品收购站,在带动内需的同时,实现农特产品外销,着力解决农特产品无销路难题,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合约食堂”为纽带平台,促进村民议事,进一步解决村级各类矛盾纠纷。通过“合约食堂”推动民主自治,大幅提升村民共建共治力度。大力推广“合约食堂+旅游服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旅游服务接待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在蓝田镇东风村,一间看似平平无奇的“积分超市”,正不动声色地开创乡村治理的全新格局。

东风村党总支书记杨顺烈介绍:“我们村按照九大类六十四项细则,全方位激励村民踊跃投身村级各项事务,有了这个积分机制,村里‘比学赶超’的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奔向好日子。”

为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天柱县开创“积分超市”模式,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所获积分,能兑换日用品。目前,蓝田镇东风村、社学街道双溪村等20多个村已推行该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渡马镇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表示,推行“合约食堂+”与“积分超市”模式后,村里环境、村民观念习惯均有改善,产业、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群众生活品质、收入水平、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农业强基   培优提质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

位于蓝田镇的贵州发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科技革命正悄然进行。2024年9月,笔者走进该公司菌种生产车间,机器包装制种正有序进行。

该公司负责人佘绍陵介绍:“以前我们公司采用的是人工制种,每天务工100多人,每天生产总量3万袋左右。现在我们采用机械化制种,3台机器运行,共需人工14人,每天只要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8万袋,每台机器每天的生产总量就相当于以前每天100人完成的生产总量。单制种这一项流程,就可以节约成本20多万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科技为支撑是农业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是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据了解,天柱县羊肚菌种植从2019年试种300亩成功开始,2023年已发展到3000亩,产值1.55亿元。2024年,主要以贵州发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长军菌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拓宽羊肚菌菌种研发、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辐射带动种植主体35个,稳定羊肚菌种植5000亩,有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选好一个品种,配好一粒饲料,养好一羽鸡,卖好一枚蛋”这是天柱县打造蛋鸡产业的主要举措。同时,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建立了中央集蛋、中央清粪、中央送料等全智能化控制系统,搭建起完整的蛋鸡科技化全产业链条。

走进渡马智能化蛋鸡产业园,全自动化养殖从自动喂料、供水到清理鸡粪、传输鸡蛋,整个过程较以前省时又省力。在养殖厂房,一层层、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鸡笼里,百万羽蛋鸡正啄食着自动投喂的饲料。

“我们这一套全智能化饲料设备,从进原料粉碎,到电脑配方,再到运输成品料,最后成品料进入鸡舍,只要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全部完成。以前操作这个流程需要4台车、4个人,相比之前节约成本120多万元。”说起智能化蛋鸡养殖设备,天柱县农业投资开发公司董事长潘军深有感触。

“天柱县农投公司2024年养殖蛋鸡115万羽,生产鸡蛋1.6万吨,产值1.6亿元。”潘军介绍,由于天柱的鸡蛋品质优良,粤黔标准“贵州鸡蛋·湾区定制”天柱鸡蛋发车首发仪式在前不久已经顺利举行。通过“贵州鸡蛋·湾区定制”的模式,有助于打造天柱鸡蛋的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天柱的鸡蛋在大湾区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中脱颖而出。

依靠科技赋能,运用自动化养殖设备提高生产力,让小小的蛋鸡孕育出亿元级大产业,这是天柱县蛋鸡养殖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

“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确保达到200万羽,产值预计达3.2亿元。”潘军说。

“统筹部门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这是天柱县合理利用林地和林下资源,着力发展油茶优势产业的总体思路。

“亩产突破1000公斤!”

2024年9月,油茶采收,在天柱县油茶提质增效示范点的长团村岑团油茶种植基地,由贵州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组对该片油茶林进行测产验收,结果令人振奋:较三年前的产量翻了一番。

天柱县油茶林提质增效强化以科技为支撑,从平衡施肥、密度调整、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提质管护,着力提升油茶产量和品质,通过改良品种、科学抚育等手段,为油茶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据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介绍,天柱县截至目前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投产30万亩。2024年,全县鲜果产量近7万吨,茶籽产量1.52万吨,油茶全产业链产值5.48亿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天柱县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的总体方针。2024年,天柱县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健全耕地撂荒整治、示范田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等工作机制。全县实际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3.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8.63万亩,建成4个中型灌区。

“截至2024年,我们完成了2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0.2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 11.96万吨。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广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病虫害无人植保,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确保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天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发丽说。

文旅融合   多元创变

寨门迎宾、拦门酒、品尝侗家油茶、体验手工制作……2024年12月1日“侗年节”,在渡马镇功夫村,一场盛大的侗年活动精彩上演,吸引八方宾客与当地群众欢聚一堂,体验了当地侗族民俗的魅力。

渡马功夫村作为国家级3A景区,以“功夫文化”为核心,创新推出“主题游园会 + 乡村音乐节 + 武术赛事”等主题活动,推出集乡村度假、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验项目,《乡村音乐会》《追光电影院》等活动先后在功夫村举行,功夫文化、乡村旅游被广泛有效传播。

“我来中国已经3个月了,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注溪社节’这种民族文化活动。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很羡慕和向往这样的生活。”在2024年“注溪社节”举行之际,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游客伊甸园说。

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溪社节”历史悠久、独具一格,相传是湘黔边境群众为纪念清朝同治年间“治乱自卫”“苦尽甘来”的民族活动,经过了150多年的演变,逐渐成为赛歌、斗鸟和年轻人以歌传情、以歌定情,以及湘黔边界侗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民族盛会。

天柱县依托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举办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带来了旅游红利。“注溪社节”“远口发豆腐·非遗文化旅游周”“竹林四十八寨歌节”“邦洞耕牛节”“坪地六月六”等非遗文化转化为乡村旅游优质资源,也成了天柱县旅游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门塘,一个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古老村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遐迩,被称为“木排漂来的侗寨”,也是国家4A级景区。

2024年9月,“云览·文明中国”村播活动走进三门塘村,以直播打卡形式向广大网友展示三门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家祠文化、家风传统以及木商文化。

村播活动中,观众跟随镜头,分别走进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刘记木商行、兴龙回廊、家风陈列馆等地,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三门塘村的古朴与宁静。那青瓦白墙的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老百姓其乐融融的生活,还有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画卷,也展现了天柱县特色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味。

“40多个姓氏,100多座家祠,西南地区家祠文化博物馆的美誉,让家文化熠熠生辉。”这是天柱县打造家风研学游的优势资源所在。

2024年7月,天柱县渡马镇首个以家风教育为主题、以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体验为特色的“家风学堂”在该镇龙盘村陈家祠堂正式挂牌成立,这与三门塘村家风研学基地形成了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家风学习、优秀文化传承平台和假期研学旅游新载体。同时,开展了以《讲家规学家训传家风》为主题的两轮培训班,200多名学生接受了家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2024年10月,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到坌处镇三门塘村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家规家训”研学活动,将天柱县家风研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活动通过实地探寻三门塘一砖一瓦之间的家风传承痕迹和奥秘之处,让参加活动的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天柱县历史人文和家训家规的有机结合。参与活动的100多名学生纷纷表示,活动让他们对家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与此同时,天柱县还以“古祠新韵·人文天柱”为主题设计多条旅游线路,抢抓“村BA”“村超”旅游热点流量,搭乘贵州旅游大发展顺风车,推动全县旅游经济增长,为旅游市场持续火热不断注入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天柱县2024年精彩纷呈的体育活动,也为天柱的旅游增色不少。成功举办2024年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东方状元府”全民健康跑活动,三十里水景长廊沿途的秀丽风光成了全民健身的好去处。成功承办黔东南州第二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州内各县市上万人齐聚渡马功夫球场,也为天柱旅游带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统计,2024年,天柱县共接待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完成25亿元,在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上都取得了质和量的高效提升。

勠力同心谋发展,砥砺前行再扬帆。天柱县将笃定信心决心、铆足拼劲闯劲、坚持实干快干,不断统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天柱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跑出新里程。

(本版图片由天柱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 2025-01-14 —— 天柱县2024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〇 谌孙海 王岩弟 1 1 黔东南日报 c282156.html 1 奋楫笃行 稳中求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