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书燕
从走出大山到返乡创业,从“90后”非遗带头人到青年企业家,她始终践行初心,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作为省政协委员,她牢记使命,认真履职,用心倾听民意,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她就是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
2013年,贵州省从江县90后侗族姑娘石贤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大学期间,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石贤,更加珍视家乡独特的民族文化。毕业后,她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立志为家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实现非遗高质量转化带动充分就业,石贤回乡创办非遗创意企业、设立非遗工坊,通过开发推广非遗创意产品、民族动漫IP,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创收。
创业初期,石贤面临诸多挑战。民族传统手工艺形制繁杂、成本高昂、生产周期过长,无法适应现代消费市场需求;创新产品的开发推广需要大量青年非遗人才,新产品要投入批量生产也面临着生产方式转变、技术教学、生产团队提升等问题。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她一边通过校企合作对接省内外高校人才资源;另一边深入村寨,挨家挨户地协商动员,希望能带动更多贫困家庭加入非遗手工产业。通过免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完成生产技术教学的同时实现高标准品控,进一步推动非遗产品化、市场化。通过设立“奖学金”和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绣娘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其中。
贵州山水秀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富矿区。以黔东南为例,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有人类非遗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省级非遗258项361处;州级非遗375项506处。“非遗既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石贤意识到,只有满足生活所需、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民族非遗才能获得强劲生命力,代代传承。于是她带领团队率先在省外及海外布局贵州非遗品牌店,有效传播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积极探索“黔货出山、黔绣出海”。
多年来,在石贤的努力下,企业已成功孵化了3位非遗传承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200余项,先后获得“贵州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省‘双培’先进集体”、“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等荣誉。石贤本人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希望工程“优秀希望学子”、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称号。
民之所盼,行之所向。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石贤步履不停、奋斗不止。在担任省、州、县政协委员三年以来,她积极建言献策,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智慧。聚焦非遗行业发展,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旅游产业化、青年非遗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撰写提交个人提案12篇、集体提案13篇、社情民意11篇,参加大会发言2次、委员招商推介活动3次、讨论发言近20次,积极参与委员培训、考察等活动,牢记委员担当,努力履职尽责。今年,她将围绕“加强非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助力贵州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提高非遗知识产权关注度、建立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等措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讲好非遗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谈及未来,石贤表示将继续牢记初心与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贵州特色文化窗口,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