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玳菂 刘粤 张家精 邰光菊)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台江县各地纷纷开启“赶年集”模式。苗族穿银戴银历史悠久,银饰是当地苗族日常穿戴、特别是年节必不可少的饰品,也是工匠千锤百炼、代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江的非遗银饰工艺品,俏销年集市场。
“有衣无银,不成盛装。”在苗乡,银饰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在台江县施洞镇年集市场,摊主们将各式各样的银饰品在摊位前展示,银饰产品种类繁多,有银锁、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银耳环、银花、银冠、银簪等,做工精致,寓意祥瑞,吸引了前来赶年集的乡亲们,大家在摊位前精挑细选,购买心仪的银饰品。
“临近过年,今天特意带着孩子来赶年场,给孩子买了一只银手镯,希望他健康快乐地长大。也给自己买了一条银项链,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市民邰春花笑呵呵地说。
市民张花一边将鸟状银簪插在发髻上,一边说道:“今天来赶年场,我买了一只‘银鸟’,过年踩鼓、走亲走戚都可以戴。”
赶年集,不仅是一场购物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银饰品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银饰品装点了苗乡的生活,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的祝福。
台江县施洞镇银饰制作手艺人吴国政告诉笔者:“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制作银饰工艺品的,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我的小孩是第八代。我家的银饰品工艺相当好,乡亲们也信任我,经常过来跟我买银饰品。赶年场生意比较好,一场下来也有5至6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