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韦启悬 周一帆
“作为政协委员,我始终牢记委员职责,努力提升履职能力,及时传递群众心声。”在金融服务岗位深耕多年的王胜芳,自2023年担任省政协委员后,迅速在新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展现出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担当与风采。
王胜芳积极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开展普惠金融宣传工作,同时广泛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确保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她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履行委员职责。任职以来,累计提交个人提案3个、联名提案7个,还踊跃参加委员培训及考察调研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及时将群众的心声传递到更高层面。
“我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支持施秉县申报太子参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建议》。”王胜芳说,今年她将目光聚焦于中药材产业发展。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享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使其成为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黔东南州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将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专门成立产业发展机构,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黔东南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0.46万亩,鲜品产量51.82万吨,产值69.5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然而,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中药材开发力度不足、产业科研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以及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以施秉县太子参种植为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地太子参种植已颇具规模,每年在施秉县交易的太子参占全国总交易量的70%以上,掌握了全国市场定价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太子参尚未被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其开发利用受到诸多限制,食药两用的潜在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太子参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施秉县虽将申报太子参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列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但在政策把握、评审标准、专业技术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我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政策辅导、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对太子参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申报工作的指导,助力太子参产业做大做强。”王胜芳说。“一旦太子参成功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其使用量预计将增长3倍-5倍,有望打造成为30亿-50亿级的大产业,对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胜芳委员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政协委员的责任与使命,聚焦产业发展难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