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向泽周) 连日来,榕江县依托“村超”引流,充分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坚持打“村”字牌,在策划文旅活动、丰富产品供给和消费业态等方面,始终保持“乡愁”的村味和乡土味,将“村超”流量引入乡村,推动春节期间文旅市场释放新活力。
坚持“村味”策划活动引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期间谋划开展2025村超预选赛、古榕欢歌乡村大舞台暨2025年春节山歌展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等文旅活动,涵盖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服务活动、文博展览展出、非遗体验展示等多个领域,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旅游打卡。精选推出集体育运动、斗牛赛事、民族文化、非遗美食、蓝染文创、休闲研学、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来榕江看村超、游村寨、吃牛瘪、听大歌、住民宿”快旅漫游等村超特色旅游路线,与黎平县肇兴侗寨、从江县加榜梯田等景区形成联动,推动“黎从榕”桥头堡文旅联动。截至目前,谋划春节期间文旅活动50余项,推出春节旅游路线6条。
坚持“村味”丰富产品供给。紧抓春节消费黄金期,深入挖掘和传承蓝染、蜡染、手工艺刺绣等传统文化,通过“非遗+文创”的形式,引导传统非遗与时尚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将传统“老”手艺转化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潮品”,丰富与“村超”元素相关的耳环、包包、围巾、衣服、玩偶等产品种类,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入“村集”,将惠民、利民的各类商品进行整合,汇聚全省88个区县的农特产品,举办“黔农乡市·村超村集”活动,集中展销为老百姓打造实惠、便捷的年货购物平台,带动市场热情,激发岁末年初市场消费潜能。截至目前,先后举办“村集”活动50余场,开发蓝染家居、染花集等非遗文创产品以及“村超”衍生产品400余种,有效提升广大群众消费体验。
坚持“村味”培育消费业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深入挖掘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乐里侗乡、大吉大利等景区和汇龙广场、锦州粤黔美食街、大河口码头夜间美食街区等夜间经济聚集区,增加民族歌舞表演、民俗展示、迎客拦门酒等趣味民俗活动,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旅业态。同时,将流动“村集”与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比赛、芦笙展演、姑妈回娘家等春节活动结合起来,促进“村集”与民族文化、体育文化等多元素相融合,吸引游客打卡体验。围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村集”搭建乡村生活场景,吸引游客体验蔬果采摘、打年粑、编织手工艺等农事体验,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据初步测算,2025年元旦节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9.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