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
春节临近,各地纷纷打造过年“仪式感”,烘托年味儿的装饰灯光、景观小品点缀了大街小巷。节日当然要喜庆,但并不是越铺张效果越好。近日,多地表态使用灯笼、鲜花等进行节日装扮时杜绝浪费,相关举措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成为一种新风尚。(1月26日《央广网》)
“经济适用”地营造春节氛围,不仅有助于减少公共财政的不必要支出,更能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通过合理利用旧有装饰物品,优化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在保持节日氛围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这种节约的做法还能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让人们在享受节日的同时,更加珍惜资源,共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适用”并不意味着要削减节日的喜庆氛围。相反,它更强调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以更环保、更节约的方式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气氛。例如,广西河池南丹县采纳网友建议,将红灯笼连串悬挂,既美观高效又减少了浪费;河南省郑州市则通过回收利用旧灯具,实现了节日氛围与环保节能的双重目标。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当然,要实现“经济适用”的春节氛围营造,需要政府、商家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节约环保的庆祝方式。商家可以通过创新促销手段,提供更多元化的节日体验,让消费者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市民则应积极参与其中,从自身做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共同营造一个绿色、节约、和谐的春节。
此外,我们还应该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活力。春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庆祝活动,更是一个精神文化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春联创作、灯谜竞猜、民俗表演等,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