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近日,记者走进锦屏县大冲商品鹅养殖基地,一群群健壮的鹅在悠闲地觅食。“选种鹅可是个技术活,不仅要看外观,还要看它们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贵州锦屏农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如勇手持记录本,一边仔细观察鹅只的体型、羽毛、精神状态等特征,一边与身旁的工人交流选育的要点。
“看着这些鹅茁壮成长,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沈如勇望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养殖基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告诉记者,在“组团式”帮扶助力下,该基地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鹅肉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积极参与,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近年来,锦屏县在佛山市禅城区、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及省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组团式”帮扶下,聚焦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难点,补短板、提质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帮扶新路。
在科技领域,帮扶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发展瓶颈,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锦屏县建立“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研课题、共搭平台”机制,利用帮扶人才的资源优势,与科技特派团共创共建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实现基地共建。向外引进和向内推广三花鹅、辣椒、蓝莓、菊花等新品种12个,实现内外资源共享;聚焦“一县一业”,共同开展鹅养殖课题研究5个,推动发展课题共研;注重发挥群众主创,推动57名科技特派员帮带本地农技人才140人,帮扶经营主体177家,进一步实现平台共建共享。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团为锦屏制定发展规划4个,推广各类农业技术75项、转化技术12项,线上线下指导农业发展3000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800余个,帮助销售农产品15万吨,带动就业1500余人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组团式”教育帮扶,成为推动锦屏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该县构建“校校联建、师资联动、校企联合、资源联通”帮扶模式,积极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开办“3+3”中高职贯通班6个,不断深化“校校联建”;采取交流互动方式,共有62名教师接力帮扶,选派111名教师到帮扶学校跟岗学习,全力推动“师资联动”;主动与5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优化专业4个,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
“组团式”教育帮扶以来,锦屏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从2022年的671人提升到2024年的1753人,分类招生考试被高职院校录取率达80.88%;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三江中学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35.39%,上升了21.76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帮扶团队对教学的精心指导和师生们的辛勤付出。
在锦屏县人民医院,记者了解到,帮扶团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了医院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组团式”帮扶不仅在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还推动了锦屏县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升级。该县整合政府专项债、东西部协作资金、衔接资金等近1.4亿元用于受援医院、学校及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资金资源联动,不断夯实了教育、医疗、科技基础。
在“组团式”帮扶的推动下,锦屏县将深化服务保障,落实各项帮扶服务措施,加强人才培育,强化机制建设。同时深入推动人才下沉,推动教育、医疗、科技服务等水平整体提升,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