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育兵
非遗旅游能掀起这般热潮,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渴望深度体验,挖掘旅游背后的文化内涵。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集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于一身,无疑成为了游客探寻文化深度的绝佳选择。就拿大理扎染来说,它不只是一块具有实用价值的布料,更是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艺术瑰宝。每一道精心捆扎的褶皱,每一处自然晕染的蓝色花纹,都凝聚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游客们亲手制作扎染的过程,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亲密接触,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是常规旅游项目难以企及的。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审视,非遗旅游的兴起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过去,众多非遗项目因传承渠道狭窄、关注度匮乏,在时代的浪潮中岌岌可危,面临失传的困境。而如今,非遗旅游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非遗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展柜里的冰冷物件,也不是仅存于老一辈记忆中的模糊印记,而是以一种鲜活、有趣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少年轻人在体验扎染、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后,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主动投身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为古老的非遗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在非遗旅游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要坚守非遗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非遗内核的丢失,让非遗在旅游开发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完善传承机制,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
非遗旅游热潮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硕果,既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又为非遗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期待这股热潮持续高涨,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旅游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非遗之美被更多人领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