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2月12日

胸怀天下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宏阔视野

□ 杨汉林

202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说:“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这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宏阔视野和胸襟气度,是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前提条件。

一、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救民救国的真理,是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指导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告诉世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独立的运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为无产阶级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决定我们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求大同作为初心使命,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追求目标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创造了5000年文明以来最伟大的奇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九州共贯、天下一家、天下一体、万物并育、修齐治平、天下大同、民胞物与等相结合,才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全人类前途命运所系的伟大理念,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发展倡议强调通过合作共赢、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 。全球安全倡议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提下,中国不做“小院高墙”“与人为壑”,而是携手共进,凝聚人类共识的同心圆和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是中国共产党人沿“两个结合”路径矢志不渝追求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回答。

二、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矢志不渝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善于从人类发展大格局、世界发展大方向来认识把握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公道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有大的样子,大有大的担当。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握历史主动,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70年前,由中国首次完整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迄今为止,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将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国家。正如2024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访问发表讲话时所指出的:“经过7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的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从未改变,那就是我们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于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提出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为世界发展指明正确方向。2021年9月21日,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大会议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六个坚持”即“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为途径,充分聚焦具体重点领域,为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一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沉甸甸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明确主张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开放而不是隔绝,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搞强者通吃,推动构建开放型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从实践上,从1981年到2020年,中国减贫9.6亿人口,占世界同期减贫人数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展望。2024年9月4日至6日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非携手推进贸易繁荣伙伴行动、产业链合作伙伴行动、互联互通伙伴行动、发展合作伙伴行动、卫生健康伙伴行动、兴农惠民伙伴行动、绿色发展伙伴行动,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非洲参会方共同认为,《中非关于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内深化合作的联合声明》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必将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三、新时代要始终坚持运用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

当今世界上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深度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分化严重且面临风险加大,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变乱交织消极影响突出,世界秩序和世界治理的不确定性增加。我们要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握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主线,在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愿景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同各国分享经验、提供动力。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汇聚全球发展合力,展现大国担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我们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去处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历史上,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胸怀气度开展民族交往和文明交流,创造出万里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和万里驼铃浩浩丝路长歌景象。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要按照人类进步大趋势去把握好历史主动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作为共同事业,以公平正义作为共同理想,以民主自由作为共同追求。不断提升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以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气度吸纳人类优秀文明因素,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而奋斗,推动全球治理朝更加公正合理的结果演进。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放眼世界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胸怀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擘画人类进步事业的宏伟蓝图,是具有理论的宏大价值,同时具备深远的世界实践意义,是指向正义的正确方向,又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5-02-12 1 1 黔东南日报 c285006.html 1 胸怀天下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宏阔视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