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2月12日

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原则

□ 胡馨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直抵人心的话语彰显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心。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科学方法原则,以更高高度、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一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各地区实际来制定与执行相关政策,并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出发把握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与规律。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于实际情况与调研结果基础上,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明确生态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真理,让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当地的实际,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三要加强监管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其按照规划落地实施,并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确保政策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打通卡点堵点。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着力打通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卡点堵点。一要培养敏锐的问题察觉能力,善于辨别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问题,具备敏锐的识别能力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要聚焦现实问题,厘清矛盾的主次、主流和本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能采取被动应对或全面揽下所有策略,而应精确甄别各类生态问题的核心,深入剖析其本质,并据此制定科学、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际工作重点聚焦到解决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上,着力在关键环节和具体方面上下硬功夫以此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卡点堵点问题,不断提高驾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生态需求。生态问题不仅是关乎党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乎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需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始终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要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态需求。二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需要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来剔除“顽瘴痼疾”。三要坚持生态建设成效由人民检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要把人民的意愿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态的需求。

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整体格局。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与根本遵循。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全局谋划,以生态文明为着力点推进生态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保证长远、整体目标方向正确,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问题的其他方面与之协调发展、同向而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整体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多个实践领域实现全面的革新与关键领域的显著突破。另一方面要坚持协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性。协调东西部生态资源以解决生态差异问题,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转移等方式,优化生态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坚实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继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多层次、跨区域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持续性。

坚持守正创新,突破困境羁绊。坚持守正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一方面要坚守马克思生态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守正是事物发展方向的本质规定,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挖掘精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哲理,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等生态智慧巧妙地运用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破立并举生态改革创新。创新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注重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更应加强理论创新,要不断扩展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新的思路解决处理生态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并破除以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旧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生态保护机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开创新局面。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资源环境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以及明确各部门、各地方的职责与任务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引导、规范各种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防止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破坏。二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各地区和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三要强化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内生能源。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必须深刻把握其方法原则,将其融入各个环节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交出亮眼的生态答卷。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2-12 1 1 黔东南日报 c285008.html 1 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原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