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2月15日

小区噪音治理需持久发力

○ 张西流

记者12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为推动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推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噪声污染是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月13日《经济参考报》)

宁静小区的创建,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要让宁静小区成为普遍标准,必须从多方面持久发力。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根本保障。2021年通过的《噪声污染防治法》,为噪声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法律的实施,需要配套细化的标准和规范。同时,推动各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宁静小区建设标准,从源头规范噪声排放,为宁静小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强化部门协同和社会共治是关键。噪声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公安、住建、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开展噪声监测和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此外,充分发挥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基层治理力量的作用,建立健全噪声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及时化解噪声纠纷。引导居民增强文明意识,自觉遵守噪声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小区宁静环境。

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噪声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智能降噪设备等逐渐普及。在小区内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噪声水平,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源。此外,对小区内易产生噪声的设施进行减振降噪改造,如电梯、水泵等,从源头减少噪声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宁静小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文明意识的提升。社区居民应增强自觉意识,尊重他人的休息权,减少噪声扰民行为。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噪声治理活动,共同营造宁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噪音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逐步消除城市中的噪声污染,让每一个小区都成为宁静的港湾,让居民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这不仅是对居民健康权的保障,更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 2025-02-15 1 1 黔东南日报 c285338.html 1 小区噪音治理需持久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