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2月21日

我州“五抓五提升”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工作难题

本报讯 (通讯员 张鹏编) 近年来,我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社会工作会议部署,聚焦产业就业、集体经济、干部队伍、文化服务和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工作难题,有效促进群众稳定融入。

抓产业就业重点,全面提升群众发展内生力。坚持就业优先,加强技能培训,落实政策,优化服务,强化劳务输出,拓宽就业空间。全州81个安置社区均建就业服务中心(站),开展技能培训2.35万人次,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5%左右,实现有劳动力家庭 “一户一人” 以上就业。投入7.7亿元财政资金,实施211个产业项目,带动1万余人次就业、分红2500万余元。推进 “两区” 共建,建成33个(栋)就业创业基地和标准厂房,确权到社区并建利益联结机制。建成260家帮扶车间(企业),带动2万余人就业,其中搬迁群众5000余人,助群众实现 “稳得住、能致富”。

抓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新活力。建立健全社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渠道拓宽发展路径,稳定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打造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省级示范项目12个、培育物业服务管理示范和实体化试点11个、创新探索水库和易地扶贫搬迁“两个移民”融合发展项目2个,着力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提升社区可持续发展“造血”能力。目前,7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28个超30万元,累计收入超3200万元,实现全覆盖。完善管理制度,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和帮扶,改善环境,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抓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战斗力。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成立街道办事处11个、新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64个、居(村)民小组742个,各社区(村)居民委员会下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科教文体、社会福利、妇女和儿童工作、环境和物业管理等下属委员会和群团组织,全面完善社区治理组织机构。全州81个安置社区(村),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配备567名社区干部,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按标准配社区工作者,开展培训提素质。出台服务规范标准,优化服务功能,规范事项,实现 “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物业管理全覆盖,群众满意度超95%。

抓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群众凝聚力。完善文化服务设施,搭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实施法治宣传建设项目。全州81个安置社区建成4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和多功能运动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78个,组建文化志愿队伍150支、电影放映队100个、健身团队88个、芦笙表演队66支,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75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善。深入开展 “七个一” 等志愿服务,实施 “新市民·追梦桥” 工程。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万余场次,评选文明家庭等。获得453个县级以上荣誉,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73个。

抓基层党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力。从搬迁群众党员中选举社区党组织成员769人,将党的组织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全过程。深入贯彻落实“强双基”举措,州、县领导包保联系,并定期到社区调研指导并解决实际困难问题。选派驻村(社区)第一书记81名和工作队员192名,帮助抓好社区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建立州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治理工作组,州委社会工作部等15家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模式,解决群众难题,响应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运用管理机制,鼓励群众参与,促民族团结融合。

--> 2025-02-21 1 1 黔东南日报 c285857.html 1 我州“五抓五提升”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工作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