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2月22日

县人大代表杨除英:

雁归创业情意浓 巾帼助力乡村兴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通讯员 赖景峰

初春的清晨,从江县洛香镇笼罩在薄雾中,贵龙饰品贸易公司饰品加工厂的车间里已传出轻快的机器嗡鸣。一位热情干练的女子穿梭在工位间,时而俯身指导工人加工技巧,时而侧耳倾听工人的问题反馈。她不仅是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从江县人大代表杨除英——一个用创业足迹丈量履职之路的侗乡女儿,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受人民推选为代表,用行动回馈人民恩”的深刻内涵。

从流水线到“生命线”:

艰辛创业路 反哺家乡情

杨除英的人生剧本从南下打工开始。初中毕业那年,她攥着南下的车票,在广东的一家饰品厂流水线上熬过3000多个日夜。打工的日子虽然很辛苦,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八年间,这个不服输的侗族姑娘像块海绵,渐渐熟悉了饰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流程环节,成为公司的骨干员工,同时也积累着创业的资本。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杨除英与丈夫在广州成立了贵龙饰品贸易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时尚饰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产品远销非洲、印度、阿拉伯等地,年营业额600余万元。

然而,心系家乡的杨除英并未满足于此,在了解到家里还有许多的妇女和困难群众后,为了回馈家乡,2019年,她毅然决定将部分生产线迁回家乡从江,为当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杨除英感慨道:“每次返乡,看到寨子里老人带着孩子独坐风雨桥的身影,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这位大山里的侗族姑娘,决心为家乡织就一张“不离乡的就业网”。

加工厂的民主实践:

生产车间里听民声

2020年,在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杨除英的饰品加工厂在洛香镇落地生根。工厂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年发放工资约300万元。如今,该加工厂已经成为了侗乡的“活力心脏”。

加工厂生产车间墙上的“代表联络点”标牌,则见证着另一种改变。杨除英几乎每天都会到车间里,跟工人们一起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

“杨代表,咱们寨子想建个戏台!”女工石锦兰的提议,这个承载着侗族大歌传承的愿望,被杨除英工工整整记在笔记本里。

杨除英说:“你这个建议非常好,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这个提议我会写到议案里面。”

在加工厂机器运作的有力节奏声里,她收集到多条民生建议,每条都浸润着群众的温度。在刚刚召开的从江县人代会上,代表们肩负着全县人民的期望与重托,共商发展大计,作为基层人大代表的杨除英便是其中之一。她扎根家乡,心系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

双重赛道上的奔跑:

左手实业 右手民生

作为创业者,杨除英的办公桌上堆满跨境订单;作为人大代表,她的公文包里总是装着三样东西:议案草稿、民情笔记、泛黄的国发[2022]2号文件。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不仅要办好企业,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就业岗位,更要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今年,我提交了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农村水资源建设的议案,希望政府能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扶持力度。”杨除英说。

杨除英的议案得到了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她提出的议案也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杨除英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要培育造血细胞。”站在加工厂的“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牌匾前,杨除英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会继续关注返乡创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国发[2022]2号文件和‘桥头堡’建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乡亲致富,让从江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暮色中,加工厂下班的妇女们说笑着走向易地搬迁社区的方向。杨除英站在厂房前,望着她们背影微笑。这个在命运齿轮中奋力突围的侗乡女儿,正以创业之力转动更大的时代齿轮——那里既有机器的轰鸣,也有民主的回响,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复调乐章。

记者手记

在杨除英的身上,我们看到新时代人民代表的立体画像:她既是市场浪潮中的创业者,更是扎根泥土的“民生传感器”;既能用商业智慧激活乡村经济,又以民主实践疏通治理末梢。当“人大代表”四个字从会议文件走进人民、走进车间,乡村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 2025-02-22 县人大代表杨除英: 1 1 黔东南日报 c286177.html 1 雁归创业情意浓 巾帼助力乡村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