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1988年,她是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的一名学生,老师们的慈爱和博学让她许下了为人师的诺言。2000年她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回到剑河任教。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一校之长,昔日桃李芬芳的憧憬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她以教育为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她就是省人大代表、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都晓华。
走进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化展览。操场上,孩子们正参与足球、篮球等社团活动;教室里,绘画、书法等艺术社团的孩子们也沉浸在各自的创作中……
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是一所有着163名教师、3506名学生的大型学校,下辖7个教学点。这几年,都晓华和全校的老师们向40分钟要质量,打造高效课堂,落实提质减负。他们学校每天设置有大课间活动及各种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已经开学了,大家都很忙很辛苦,大家要多与科任老师沟通,教好文化课的同时,要注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培养,遇到困难和问题随时告诉我,我来想办法解决。”“今天下午我们要去学区几个校点看看那边的开学情况……”记者见到都晓华时,她正和老师们进行工作交流。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规范的科学管理。“通过教科研流程的管理,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晓华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因此,她大力推行校本教研,通过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运动会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晓华大力开展以集体备课为龙头的校本研修活动,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深化“青蓝工程”,创新管理意识,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成为学校文化,让教师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主动发展、不断成长,全力打造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能创新”的师资队伍。
作为省人大代表,都晓华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她深入基层,倾听社情民意,积极为群众发声。在任期内,都晓华针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多条切实可行的建议。相关部门对都晓华的建议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回应,有效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面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都晓华更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她抓住“一体化管理,分校点办学”的突破口,实施小学学区化办学。通过深入教学点开展调研、组织学校班子研究学区化办学方案、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各个校点进行帮扶走教等措施,初步形成了学区特色文化品牌。
“都校长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时刻关注着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帮扶工作,带领帮扶团队赴从江县加鸠镇中心小学开展调研和送教帮扶活动,为老师们树立了榜样。”该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张安琴表示,自己也将同都校长一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年,在提高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方面,都晓华更是舍小家为大家。她跑部门、找上级,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在工作推进中,她注重听取教职工、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坚持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这些努力使得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都晓华本人也荣获了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广大师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深深被都晓华的教育情怀和担当精神所打动。她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再当选省人大代表,每一步都凝聚着她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作为人大代表,她积极为民代言、提出多项建议并得到重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找准问题、一追到底,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效开展。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那就是以教育为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育真谛的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也将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