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聂蕾 刘汉钦) “调解纠纷莫要慌,款约碑前细思量......”2月22日,在榕江县三宝侗寨的鼓楼下,来自榕江县民族歌舞艺术团普法歌队的队员们身着侗族传统服饰,怀抱侗族琵琶琴,用悠扬的歌声演唱着由当地经典侗族琵琶歌改编而成的普法歌曲《民法典——“典”亮美好生活》,通过好听、“接地气”的方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现场每一位观众。
“我们的初衷是让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听懂法律。例如刚才演唱的这首歌曲,我们在创作时选择侗族琵琶歌和叙事歌相结合进行改编,先将《民法典》所要宣传的内容翻译成侗语,然后在写成歌词时既要押韵又要准确,团队里翻译、演员、乐器老师一起打磨才成型。” 榕江县民族歌舞艺术团副团长吴礼平说,“歌队会定期去到各个侗族村寨里进行表演,用侗歌传唱法律知识,村民不但能听得懂,还能跟着哼唱。”
侗族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风俗传统,近年来,榕江县结合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优势,创建了民歌普法新模式。组织开展法治民歌创作活动,将国家政策及《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融入民歌创作,目前已编写了《依法治国歌》《安全驾车歌》等100余首具有民族特色、通俗易懂易学的普法民歌,把一条条枯燥的法律条文转换成为群众入耳入心的歌词,让法律知识鲜活起来。
“榕江县内还居住着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因此,我们还改编了苗歌、水歌、汉族山歌等类型的普法歌曲。我们动员了多个领域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普法工作中,老歌师和县艺术团在演唱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县法宣办和政法机关负责对歌词进行编撰,老百姓也积极地参与到村寨里的普法歌队。如今,在榕江县,民歌普法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榕江县司法局副局长张芳茹介绍道。
为进一步织密“民歌普法”网络,榕江县下足功夫。选聘当地有名的歌师、歌手担任“民歌普法调解员”,组建村级“民歌法治宣传队”,设立村寨“民歌普法调解联系点”和“民歌学堂”,录制“民歌普法”微视频推送到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目前,全县已构建起完善的民歌普法网络互动体系,以县法宣办为“龙头”,各部门和人员协同配合,将普法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榕江县民族歌舞艺术团普法歌队队员杨秀桃说:“榕江的村寨我们几乎都去表演过,每次演出结束后,很多群众都会向我们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他们说以前在村寨很少学到这些知识,这样的方式,让法律知识更贴近了他们的生活。”
经过多年实践,榕江县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法治创新治理新模式,有力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榕江县“少数民族民歌普法”获贵州省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命名,榕江县少数民族民歌普法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创新案例。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创新,在普法方面,不仅要持续推广民歌普法、侗戏普法等模式,还要培养更多的侗族法律明白人、侗族干部参与到普法工作中,通过深入乡村、深入群众,让我们的法治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榕江县司法局副局长张芳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