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石雪莲) 近年来,黎平县通过建立一个保护机制、强化两个管护措施、聚焦三件暖心实事、突出四个红色引领等举措,持续擦亮革命老区红色名片,全力建强黎平县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阵地。
建立一个保护机制,责任更加明晰。不断完善县级政策制度体系;组建烈士纪念设施巡查小组,全面加强对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巡查和整改;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做好日常维护,精细管理烈士陵园。
强化两个管护措施,功能更加完备。加快项目建设,将设施维护和管理经费列入预算,统筹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
聚焦三件暖心实事,服务更加高效。充分运用大数据、新媒体手段,向上级部门推送安葬在黎平烈士陵园的烈士信息,积极开展烈士寻亲行动,送烈士“回家”。2024年1月,在“我为烈士寻亲”志愿团队的帮助下,为福建省建瓯市籍邱成诗烈士寻找到了亲人,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学习强国、央广网等媒体转载报道。全面更新烈士纪念设施和烈士数据,编撰《烈士英名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烈士254位,其中,有名烈士134名,无名烈士120名。建立干部职工与烈属家庭结对帮扶制度,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尽力做好困难烈属大病救助、子女助学补助申请工作。
突出四个红色引领,文化更加自信。聚焦县内烈士纪念设施,制作红军长征电子效果图,优化“黎平英烈”小程序,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烈士祭扫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县红色文化专家顾问团,组建烈士纪念设施专业讲解员、老兵讲解员和“红领巾”讲解员三支队伍,组织全县思政和历史教师开展培训,壮大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夯实红色文化人才基础。创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老兵讲故事”模式,发挥老兵力量。全面整合红色资源,激活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活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黎平会议”红色文化教育品牌。将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红色文化体验中心等红色阵地打造成为集文、旅、学、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宣传地、红色文化体验地、党史学习目的地、长征精神研习地;加快红军街、红军路、红军村、红军店“四个”打造,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聚焦黎平会议90周年,制作《黎平会议:伟大转折的起点》专题片、大型红色情景剧《红军来到我家乡》和红色歌曲《黎平会议新曙光》《翘街听风》等红色文艺作品,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