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莫满霞) 初春时节,丹寨县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走进龙泉镇马寨村,辣椒育苗基地内呈现出一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乡亲们正抢抓农时,筛土、拌肥、摆放育苗盘,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丰收的期盼。
马寨村,这个拥有悠久辣椒种植历史的小村庄,将辣椒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今年村里特意引进了优质辣椒品种,并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今年我们发展辣椒产业1000亩,总收入预计突破6000万元以上。县里经常派农业专家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大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龙泉镇马寨村支书陈绍海说,大棚育苗的方式,有效控制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提高了辣椒苗的成活率。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种植技能,更为辣椒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丹寨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今年,全县共种植黑木耳16万棒,预计总产量达30万斤,产值可达70万元。
在龙泉镇高要村黑木耳基地里,菌棒整齐排列,木耳挂满枝头,宛如一朵朵黑色的花朵在田间绽放。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木耳,装框、称重、晾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高要村村民汪阿咪开心地说:“老板来租我们的地,我们就天天来摘木耳,一天可以摘两三百斤,不仅有租金收入,还有工资拿,非常方便。”
“现在黑木耳长势良好,鲜木耳预计全年产量能达到15万公斤以上,干木耳能达到1万公斤以上。除了在本地市场销售,我们还销往吉林、辽宁、浙江等多个省外市场。”高要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桂华信心满满地说,该村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发展采摘体验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随着春耕备耕时节的到来,传统农具的市场需求也迎来了高峰。在丹寨县的各个乡镇,铁匠们正热火朝天地制作镰刀、锄头等传统农具。在龙泉镇白元村的打铁工坊,炉火旺盛,敲打声此起彼伏。铁匠师傅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农具的制作中,经过煅烧、捶打、回炉、打磨等一系列繁复而精细的工序,锋利的镰刀、结实的锄头等农具逐渐成型。
杨承波是白元村一位有着40余年打铁经验的老师傅。他制作的镰刀采用加钢工艺,深受市场欢迎,订单络绎不绝。他自豪地说:“我们一天能做20把左右的镰刀,一年下来能制作7000多把。每年接到的订单有四五千把,每把镰刀的批发价是30元,每年仅凭镰刀销售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农具生产不仅为杨承波等铁匠师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成为了白元村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每到农忙时节,镰刀、锄头、铁铲等传统农具源源不断地运往榕江、三都、麻江等周边县市,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有力的春耕支持。据统计,每年销售量达0.55万余件,总收入达14.75万元以上。
面对未来,白元村党支部书记兰世桥有着更为深远的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传统打铁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打铁技艺人才。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加美好。”他说,村里还将积极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铁艺产品,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打铁技艺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