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华甫
景阳村位于麻江县谷硐镇东部,是“麻江双璧”周恭寿、周昌寿故里。原称“落荡羊场”。清乾隆年间,周氏先辈由湘迁入,其太夫人邢氏因感里人饮水困难,遂捐资延请匠人,凿井数丈,得清泉以润乡邻,人称“周公井”。乡人感念周氏恩惠,便从“周公井”中取“井”字,从“落荡羊场”中取“羊”字,合为“井羊”,后更名“景阳”。
景阳村山峦起伏,翠绿连绵,人杰地灵。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这里曾出了被后人称颂为“麻江双璧”的周恭寿、周昌寿兄弟,还出了熊启厚、熊启舒兄妹等传奇人物。
周恭寿(1876—1950),字铭久,麻江县景阳人,举人,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历任贵州大学校长、贵州省第一任教育厅厅长、国大代表等职。周恭寿致力发展贵州教育,创办贵州大学,为贵州自己培养第一代大学生。周恭寿关心桑梓教育,在其运筹和督促下,顺利开办麻江县立中学。倡办景阳小学,将景阳小学迁到先祖开凿的“周公井”旁,捐田亩作建校基地。周恭寿热心地方修志事业,早在遵义任知府时,倡修《续遵义府志》。此后,又修《麻江县志》。
周昌寿(1888—1950),字颂久,周恭寿胞弟。曾留学日本,民国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
除周氏双璧外,景阳熊启厚、熊启舒(又名彭涛)兄妹,亦为当地传奇人物。
熊启厚(1904—2002),字笃生,麻江县景阳人。1927年考入贵州大学入读文学一年,后辞别父母,前往南京,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从此进入军界、政界,曾入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任师部参谋等职,参加过抗日战争。1949年前往香港,后移居台湾,任国大代表。大陆对台开放后,曾回过家乡景阳。
熊启舒(1914—1999),后改名彭涛,熊启厚胞妹。1934年入南京汇文女中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参加南京市红十字救护班,同年8月赴山西太原第十后方医院,参加战地救护工作,投身抗日救国。同年12月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投考延安抗大,并被录取。1938年1月奔赴延安,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化教员、会计、指导员等职务,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历任天津公安总队保育院院长,天津纺织工业局幼儿园主任、北京公安学院幼儿园主任。1964年10月起任武汉暑光幼儿园主任至离休。她一生投身革命,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后人尊敬。
光阴流转,岁月悠悠。如今的双璧故里景阳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景阳村的历史古迹依然还在。
景阳村为原景阳布依族自治乡所在地,2013年区划调整,撤景阳乡并入谷硐镇。如今景阳村属麻江县谷硐镇所辖,位于谷硐镇东部,距麻江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309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900——1200米左右,有效耕地6500亩(其中田3200亩,土3300亩)。林地面积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35%。自然资源丰富,有重晶石,硅矿等。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寨,共有932户3560人,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90%以上。
在乡村振兴中,景阳村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为主。以水稻、玉米、烤烟、蔬菜、蓝莓为主,其中种植蓝莓650亩,种植蔬菜850亩,建有四季果园200亩。养殖有养猪、养牛、养羊及稻田养鱼等,其中生猪年出栏2400头。
如今的景阳村已今非昔比,公路两旁,砖混结构的楼房林立,楼下商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们往来,形成了一条热闹的乡间街道。村里建有市场、农商银行、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休闲广场、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各项便民服务。
近年来,景阳村先后荣获全州“文明村”,全州“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全镇“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