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近日,记者走进㵲阳河畔的镇远县文化园,晨练的人们或翩翩起舞,或打拳练功,或欢歌笑语,一派和谐宁静的景象。㵲阳河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不仅滋养着世世代代的沿河百姓,更是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记者在这里探寻幸福河湖建设的深层内涵与实践路径,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㵲阳河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沅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它流经贵州瓮安、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及湖南新晃,干流全长258.4千米,流域面积6476.7平方千米。
为了守护这片绿水青山,州委、州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㵲阳河作为幸福河湖建设的重点区域,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地居民的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近年来,镇远县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辖区内共设立县级河长24名、乡(镇)级河长83名、村级河长148名,压实河流保护管理和治理责任;在12个乡镇建立了12处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强化对㵲阳河的水环境治理;完善㵲阳河沿线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为维持生态平衡,我们深入实施㵲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㵲阳河治理工程等。”镇远县河长制工作站负责人欧旺锟告诉记者,随着水质持续向好,在㵲阳河不断发现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
镇远县㵲阳镇顺城社区的田楠不仅是该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全县200多名河长之一。近年来,她除了完成社区的相关事务之外,还参与“护河行动”,守护河道环境卫生、制止和劝退垂钓者、捡拾水中垃圾,也是她每天的工作。
“㵲阳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守护这条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年,在大家的努力下,河水越来越干净,两岸景色越来越美,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镇远观光旅游,心里很开心。”田楠自豪地说。
正如田楠所言,黔东南正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禁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实施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控制了水体污染,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维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在沿河两岸建设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楼、大歌台等文化景观,配套了一批高品质的民宿、餐厅、游客中心等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定期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积极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幸福河湖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除了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㵲阳河区域正在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也将绘制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