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洪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和命脉。镇远县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沅江上游的氵舞 阳河、龙江河、六洞河。此外,流经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18条,小于10km以下的有61条,全县河流总长度693km,水资源总量为24.16亿m3。但由于镇远地形地貌限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工程性、资源性和季节性等缺水因素并存,导致农业用水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综合发展。为加快补齐镇远县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打造镇远水网体系建设,时下对镇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提出几点思考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
镇远县委、县政府结合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向前。
(一)加强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农业供水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骨干水源、病险水库治理、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治理、坡耕地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田水利等重点水利工程,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塘坝为支点、灌渠建设为脉络、河堤治理为补充”的农业生产供水体系。已建投入运行的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在农业灌溉、耕地保护、粮食增产、防灾减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效益产出明显,有力促进了镇远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末,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27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18座,有效库容456.7万m3,可供农业灌溉用水量563万m3;山塘164座;引水渠562处1382公里;防洪堤13处42.01公里;农村饮水工程1056处;其他水利工程2203处。
(二)着力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4年末,全县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56处,有效解决了23.5万余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在深入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项目的同时,犀牛洞水厂和金堡、羊场、都坪等6个乡镇水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0000t/d,有力保障了县城及周边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小河口水厂、蕉溪镇和羊场镇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相继启动建设,将有效解决当前黔东经开区工业用水及项目覆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三)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水利设施产权进一步明晰。
组建了镇远县水利工程监测与养护中心,为全县水利工程运行养护、安全监测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全面摸底调查,将619处小型水利工程纳入改革范围,通过调查登记、公示确权、改革流转等环节,明晰了工程所有权(产权明确为国有的29处、农村集团经济组织所有的589处、受益户共同所有的1处)。结合工程特点与地方实际,探索和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例如:推行工程所有者以承包、租赁、参股、拍卖等形式,将工程经营权交由具备管理能力的经济组织或个人经营管理;对纯公益性质的工程,通过签订协议书、下发管护文件明确管理机构主体管护责任;引导组建用水管理组织(协会)对589处农村饮水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镇远水利工程管理多元化模式,实现权能释放,赋权于民,盘活提高水利资产综合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截至目前,全县619处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改革明晰了产权及管理权,其中:9处集镇供水工程划归县水投公司营运;2座小(1)型、9座小(2)型水库和3处渠道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由经营者运营管理;6处饮水工程明确所有权给学校自行管理;1处组寨供水工程明确产权给村民小组,由其推选的群众代表落实管理职责;成立用水合作组织12个,指导589处农村饮水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由村委会推选代表管理。
(四)健全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防灾减灾成效进一步显现。
全力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基础建设,完成苗寨、粑粑坪、马家冲等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氵舞 阳河(镇远县城区、蕉溪段、青溪段、羊坪段)、龙江河(都坪段)、六洞河(金堡段)、尚寨河、芽溪河、水溪沟等河流及重点山洪沟治理25.41公里,新增保护农田0.856万亩,水旱灾害的隐患得到有效降低,极大地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运行效能和农耕生产条件。同时,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思路,增强预警能力建设,建成26处山洪灾害和雨水情监测点,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组、户五级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在极端天气过程逐年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成功应对了2022夏秋连旱及2024年氵舞 阳河流域“6·29”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水旱灾害防御连续二十年实现人员零伤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两需两重”。
两需:一是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仍需巩固。县域多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甚至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工程点多面广,加上建成年代早,运行时间久,蓄水和供水能力不足,需全面进行安全监测和分批次实施维修养护作业。对于已建工程设施,需巩固和提升现有的管护责任机制。二是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要素仍需跟进。现阶段主要是前期经费和建设资金紧缺等建设要素保障不充分,导致部分项目实施进展缓慢。
两重: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目前,全县除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外,大部分山区、半山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仍需加强。二是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责任较重。一方面,实现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需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加强综合治理。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深项目谋划,夯实发展基础。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和“桥头堡”实施意见政策机遇,按照“论证储备一批,上报争取一批,启动实施一批”的思路,积极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做好融资工作,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尤其是天印水库、马路河水库、农村规模化供水、河道治理等在建项目施工进展。二是争取新建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力争“十五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茶园水库、松溪河水库。三是启动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好镇远县“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任务,扎实推进全县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
(二)建立健全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充分发挥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水利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加大资金、人力、技术的投入,提升工程运行能力,发挥工程效益。二是促进灌区建设和节水设施改造,增强水利发展活力。三是对建后交付使用的工程,按“谁建、谁管、谁用、谁受益”的原则,明确产权属群众集体所有,落实到一家一户,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四是坚持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监测预报工作,加强水库等重点水源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三)重视项目保障,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定期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水务部门要牵头抓好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同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等要素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关部门要在水利项目审批、资金筹集等方面充分给予要素保障,在项目和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适度倾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完善水利高质量发展监督评价标准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扬激励。四是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和能进能出干部队伍流动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激发干部职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逐步优化基层水利队伍结构。
(作者单位:镇远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