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明辉 陈世婕) 清水江文书,主要涵盖了明末清初以来直至20世纪50年代,贵州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苗族、侗族林农为了经营混林农业和木商贸易而形成的大量民间契约和交易记录。截至目前,黎平县档案馆现收藏清水江文书共计766户6万余件,这些文书涵盖了山林经营、木材贸易、土地契约、村规民约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清水江流域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清水江文书,近年来,该县档案馆和县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文书的征集、整理、修复和数字化工作。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清水江文书数据库,方便学者和公众进行查阅和研究。
“我们收集这些文书,主要是凭群众自愿的原则。当我们发现有文书的时候,就走村串寨去问那些年长的群众,到处寻找。如果发现了文书就通过做思想工作,让群众自愿将文书移交到县档案馆保存。”县档案馆副馆长吴谋莉说,收集文书的意义重大,它对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文化发展、民族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守护和传承清水江文书的过程中,该县不仅注重文书的保护,更注重其精神内涵的传承。在县档案馆还专门建立历史文书展厅,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一文化遗产。
随着清水江文书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下一步,该县将继续加大对清水江文书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保护方式和传承途径,为保护好侗乡黎平特色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