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记者3月12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农业农村部近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聚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蔬菜等重点作物,加大对经营门店等抽查力度,严查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无证生产经营等问题。(3月12日新华社)
春暖花开,各地进入春耕春播期,这也让农药、种子市场需求逐渐转旺,但市场上涉假农药、假种子类违法犯罪活动多发,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极大,坑农害农,侵犯了广大农户的切身权益。假劣农资犯罪在广大农村地区已然成了顽疾。此次农业农村部开展春季种子市场检查,严查假冒伪劣种子等问题,就很有必要。
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影响了春耕工作,让农户播下假种子、假农药,收获的却是“跳蚤”,而此类案件办理难度却较大。比如受害者往往是文化水平不高、防范与维权意识不强的农民,不少农户还是留守老人,很多人就算意识到买到了假农药、假种子,也不知道怎样正确维权,有的甚至不想维权,这也会起到纵容犯罪的反作用。另外,基层还普遍存在执法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而假冒伪劣产品与农民损失之间因果关系认定难;隐蔽性强,审查认定难度较大;追赃挽损存在困难……这些发案特点也都增加了案件办理难度,从客观上降低了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让假劣农资犯罪变得更难遏制。
对待假劣农资犯罪,就要依据其发案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打击。比如如何认定假农药、假种子带来的损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予以认定,得出公正的结果,才能进而给假劣农资犯罪以精准打击,给不法分子以应有的惩罚。同时,还要加大普法宣传,要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
还要看到,不仅是假冒伪劣种子等假劣农资犯罪,农村地区还存在假冒伪劣食品横行、柴油点乱象、医药市场假冒伪劣乱象等突出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喜欢盯上农村地区,暴露基层治理困境。所以,还要弥补基层执法监管力量不足的漏洞,强化农业执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