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16日

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 黔东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冯哲

幸福和美的每一个场景,照见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

起而行之,行之有道。黔东南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殷切嘱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黔东南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抓牢抓实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努力在乡村产业上求突破,在乡村旅游上走前列,在乡村文化上创品牌,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上做示范,带领广大群众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坚守底线——

帮扶不断档,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叔叔,你晓得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申报政策没有啊?”这是剑河县太拥镇白道村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经常问到的一句话。

“晓得的。就是墙上贴的那张嘛,下面还有我们书记的手机号码,不懂可以问他的。”

“在每张‘明白纸’下面留下我的电话号码,不懂才好问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杨文玉对记者说,“我们贴这个要让困难的老百姓真正有用,他们找到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

近年来,黔东南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一个不落,将防止返贫的黔东南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处,确保“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两张“明白纸”,把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找干部、打电话、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监测帮扶工作织得又密又牢。

2024年,监测帮扶工作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方向不偏,不撤摊子不歇脚,将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坚持到底。新识别纳入监测5950户23421人,控辍保学常态化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77%。

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持续深化,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2024年,争取佛山市财政援助资金7.97亿元,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各类帮扶资金21.88亿元。

全力以赴,必有回响。一组组有力数据、一幅幅生动画面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持续用力——

让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春回日暖,苗乡侗寨处处绿意涌动、生机盎然。

田间地头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设备纷纷“上岗”,满满的“科技范”。追着春光赶农时,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天柱县渡马镇辣椒育苗基地引进了现代化播种机,不仅提高了播种效率,也缩短播种时间。“以前靠人工播种,1.5万亩需要两个月,现在只需半个月就完成了。”天柱县云上侬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新贵告诉记者。

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去年全州粮食产量同比增长4.1%、位居全省第四。”州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梁全表示,今年将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全州粮食面积稳定在405万亩以上,油粮面积稳定在100.1万亩以上。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持续推进“6个100万”农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鸭、鹅、肉牛、酸汤、蓝莓等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产业兴则农村兴,有了致富的产业,振兴之路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了具象的画面。

清晨的雷公山薄雾氤氲,在雷山县大塘镇也耶村茶园里,十几名采茶女轻捻茶尖,将鲜嫩的叶子收入腰间的竹篓。

每逢采茶季,村里的劳动力都会出动,早晨采摘的鲜嫩茶青,午后就能换到一张张红色的“票子”。

10年前,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干旱缺水、土地贫瘠、产业薄弱。如今的塔山,焕发新颜。黑毛猪、小黄牛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大有镇12个村共同发展,累计兑现分红上千万元,130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下转第三版)

--> 2025-03-16 —— 黔东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1 黔东南日报 c288211.html 1 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