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16日

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 黔东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上接第一版)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把黔山深处的喜人“春讯”带到北京:塔山村实现了从“空壳村”到“亿元村”的蝶变。

走进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8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每日出产的50余吨酸汤火锅底料、酸汤粉等系列产品,是全国3万多家美食门店的“后厨”……目前,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周边地区发展超3万亩辣椒、西红柿、生姜等原料种植基地,带动3万多农户实现增收。

在锦屏县贵州亚狮龙公司,轻飘飘的鹅毛,正托起一条特色产业链——从养鹅到生产羽毛球,奋力打造商品鹅养殖和深加工、羽毛球装备制造、体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现在家家户户抢着要鹅苗。”吴红清是锦屏县新化乡映寨村的养殖户,去年从政府免费发鹅苗到出栏前后70天,领到鹅苗250羽,保底赚了1.3万元。

“苗侗山珍”会员单位达196家、产品43款。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山里的萝卜、白菜跨越山海卖到粤港澳,蓝莓、茶叶、思州柚等特色优势农业产品远销国内外……

当下,在黔东南,一条围绕乡村振兴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线”越发清晰。

安居乐业——

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清晨,麻江县金竹街道官井湖社区,第一缕阳光刚刚露头,该社区里的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便忙碌起来,30余名绣娘手拈绣花针、脚踩缝纫机,以布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绣出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产品。

官井湖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黄民庆告诉记者,目前通过经营超市、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劳务输出等措施,移民就业创业1086户3025人。其中,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就解决了500余人就业,更是实现了楼上住家、楼下进厂。

搬进新家园、当上新市民,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一系列“量身定做”惠民政策套餐,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从搬迁群众延伸开去,千千万万个脱贫群众的新生活也在朝着崭新的方向迈进。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脉搏。我州坚定不移把抓好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打出稳就业惠民生政策“组合拳”。2024年,全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5.88万人,省外务工规模达93.73万人,全州脱贫劳动力就业61.3万人,实现现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如今,“家门口”生产车间让群众稳定就业,数以万计“黔东南技工”“黔菜师傅”靠一技之长过上了好日子。

幸福模样——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球进啦!”欢呼声响彻榕江县夜空,“村超”正在火热进行。看台上满满当当、忘情呐喊的,是从十里八乡甚至天南海北赶来的男女老少。

位于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篮球场,新修的更衣室、沐浴室、改造的公共厕所、拓宽的停车场,从一万余个增至两万多个的观众座席……

“村BA”“村超”等相继出圈,是群众日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写照,不仅是黔东南州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精彩写照。

餐馆一天卖完两头牛、小吃摊一天狂卖2000碗卷粉、宾馆一房难求、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

村民欢、观众乐、经济火……借助“村超”“村BA”带来的巨大流量,以赛促宣、以赛促健、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促销,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服务业持续升温。在黔东南,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黔东南州将坚持群众性、安全性、持续性、带动性的要求不变,保持“乡土气”和“村味”不变,把“村超”“村BA”品牌赛事办得更加活力四射,让乡村更加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既勾勒出群众生活不断丰富的幸福画卷,又诠释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彩和繁荣。

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黔东南州已迈出坚实步伐,而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更均衡的发展,则是新的时代命题。

中央明确,今年将开展五年过渡期的总体评估,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帮扶体系。

一年春作首,奋进正当时。黔东南州将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 2025-03-16 —— 黔东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 1 黔东南日报 c288230.html 1 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