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18日

绿色崛起与后发赶超之路

—— 黔东经济开发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黔东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车间

○ 通讯员 车逢路

近年来,黔东经济开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黔东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黔东经济开发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积极推动能源、化工、建材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形成了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贵州青溪铁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由贵州巡抚潘霨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创办。这是清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工业企业。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洋务运动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镇远逐步建立起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然而,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面对挑战,镇远县开始思考如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县委常委、黔东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范剑说。

通过对青溪铁厂遗址的保护性开发,镇远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旅IP。更关键的是,以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产业逻辑,让传统工业基地焕发新生。

作为贵州白酒“银三角”的重要组成,“喝杯青酒,交个朋友”,让许多中国人记忆犹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百年酒企正经历一场从“酿造技艺”到“产业形态”的双重革命。

在青酒万亩有机高粱基地,农户杨国富正用酒糟发酵的有机肥浇灌作物。

“以前酒糟堆在厂区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变废为宝,每亩地化肥用量减少60%,高粱收购价还涨了三成。”杨国富说。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青酒酒厂有限公司建成10万亩生态种植基地,带动2.3万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在酿造环节,笔者在青酒万吨酱香酒技改项目现场看到,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将酿酒热能利用率提升至85%,每年节约标煤1.2万吨;智能灌装线采用光伏供电,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30万棵树。 在酿完7个轮次酒后,30吨酒糟从青酒厂区运往产业链下游,与温氏集团合作研发的酒糟蛋白饲料,使肉牛育肥周期缩短15天,养殖成本降低20%。利用生物质发电,酒糟与农林废弃物混合发酵,年发电量达800万度,满足厂区30%用电需求。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一滴酒十次利用’。”青酒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指着循环经济图谱说。2023年,酒糟综合利用率已达92%,衍生出的生态农业、生物能源等板块贡献了企业35%的利润。

除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镇远县还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24年,镇远县人民政府与江苏果下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储能系统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正式签约。

江苏果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集智慧储能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及数字绿能运营服务为核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储能领域有非常好的成就。根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选址黔东经济开发区返乡创业园内。该项目全部建设投产预计年产值约20亿元,带动当地就业人员120人以上。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2年9月签约入驻黔东经济开发区,属于国家鼓励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采用先进梯次利用设备、预处理成套设备、热酸浸出装置和系列萃取装置及蒸发结晶设备,回收金属钴、镍、锰、锂、铜、铝和碳粉,产出电池材料,实现废旧动力锂电池和含锂中间物料的资源化安全回收、高效循环利用,其所回收生产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将成为镇远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又一拳头产品。

“现阶段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报废动力电池数量逐年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一个‘蓝海’市场。”该公司总经理彭卫平表示。

如今,黔东经济开发区已入驻各类企业65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4家。镇远县正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黔东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25-03-18 —— 黔东经济开发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1 黔东南日报 c288465.html 1 绿色崛起与后发赶超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