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1日

闪耀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光芒

——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重新 余天英

春风和煦,黔东南大地上涌动着改革的热潮与发展的活力。记者近日深入黔东南州的广袤乡村,亲眼见证这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从黎平县肇兴侗寨到镇远县报京侗寨,从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到雷山县龙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再到锦屏县敦寨镇和岑巩县注溪镇六部屯村……每一处都闪耀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光芒,每一处都展现着社会治理工作的新成效。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如同春风一般,吹进了每一个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心田。特别是在黎平肇兴侗寨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这一重要指示,为黔东南州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记者在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同样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大力量。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保存完好的侗族建筑,它们集中连片,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还能感受到侗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据报京乡党委书记姚伦权介绍,该乡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1+1+N”(一个党支部引领,一个合作社带动,发展N个特色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小米酒加工、芦笙制作等特色产业,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我们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抓好班子建设,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积极吸纳村里的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为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姚伦权说,将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黔东南州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闪。在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记者见到了乡亲们正在“合约食堂”忙着办喜事。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告诉记者,“合约食堂”是村里为整治滥办酒席而探索创建的基层治理模式。他们通过控制办酒的天数、桌数、菜数、礼金数,有效减少了办酒成本、办酒门类、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以前村里盛行孩子满月、搬家、生日、升学等各种酒席,不仅浪费钱财,还影响了村里的风气。现在有了‘合约食堂’,大家都觉得人情往来负担轻松多了。”唐安厚说,将继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创新举措,遏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自觉抵制低俗不良文化,以涵养文明新风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除探索实施“合约食堂”外,黔东南州还积极探索“院坝协商”模式,将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特别是从移居到安居、从安居到乐业各方面,各地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夯实基层基础、创新服务载体、凝聚发展合力,一体化推动搬迁安置社区全域提升,奔赴共同富裕美好生活。

走进雷山县龙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处处都能感受到风景好、社区美、产业强的新气象。敞亮的社区服务中心、繁忙的就业帮扶车间、绿化亮化的社区环境、独具民族特色的青砖小瓦楼房……这一切都让人眼前一亮。而这里的“院坝协商”,却成了搬迁群众交流感情、共商事务的平台。群众可以在这里讨论社区管理、子女教育、就业创业等问题,共同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出谋划策。

“刚进城时怕找不到工作,后来工作起来又没时间做饭,社区的‘合约食堂’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活大问题。”龙头街道城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杨秀喜感慨道。为实现搬迁群众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国有企业贵州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进驻安置点,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企业、就业帮扶车间员工就餐需求实际及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开办了“合约食堂”,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餐问题。

锦屏县敦寨镇是贵州省100个特色示范小城镇之一、贵州省100个工业园区之一、贵州省100个农业园区之一,也是锦屏县委县政府“三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十联户”自治全覆盖。

“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产业都抓得很好,村级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成效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和基层治理的长效化。”敦寨镇党委书记舒刚说,为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红利。

在岑巩县注溪镇六部屯村,同样上演着一场美丽蝶变。六部屯村曾经是空壳村、贫困村,如今却已成为了全县文明村、全州民族团结示范村。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党支部的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我们必须持续强化党支部建设。”六部屯村党支部书记伍婷深有感触地说。该村立足村情实际,聚焦水稻制种主导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同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努力把六部屯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而在施秉县白垛乡,党委书记郝稳正带领乡亲们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他们依托“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这一核心红色地标,深挖革命先辈的英雄史诗,整合世界自然遗产云台山核心区的生态奇观,着力构建“红色铸魂、绿色赋能”的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

“我们要让红色记忆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郝稳充满信心地说,该乡秉承“保护与活化并重”的理念,创新开发“红色教育+生态康养+民俗体验”融合业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级,让白垛乡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地。

走进镇远古城,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智慧管理的和谐交融。这几年,镇远县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与5A景区管理相融合的新路径,实施“古巷管家”社区治理措施,全面建强了“网格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有12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参与社区治理等工作。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将立足本职岗位,学习运用好‘枫桥经验’,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尽一份力量。”镇远县委组织部干部吴汇川介绍,2024年“古巷管家”社区治理经验入选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在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走进该村的林下养殖基地,上千只林下鸡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自由奔跑,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里出栏的山鸡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就连鸡蛋也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烧茶村目前建成了吊瓜、蓝莓、林下经济等1000余亩的规模性产业,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双超’目标。”兴仁镇副镇长、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说,下一步将立足本镇实际,发展好多元化的种养业,鼓足老百姓钱袋子。同时,持续深化“红白三条”改革,整治农村滥办酒席乱象,树立农村新风气。

如今,在黔东南的广袤土地上,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他们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措施,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州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5-03-21 ——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897.html 1 闪耀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光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