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3日

绿水青山淌出“金山银山”

—— 黔东南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两山”实践样本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重新 韦启悬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黔东南大地充满生机。

“现在出门就能看到鲜花盛开,空气里都是青草香。”这是家住剑河县李女士的日常感受,折射出黔东南持续向好的生态底色。

在剑河县,总长100多公里的清水江穿境而过,碧波荡漾、水清岸绿。初春时节,来这里泡温泉、赏花的人群络绎不绝。

剑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拓展“两山”转换路径,先后成立全国首个“碳汇与司法实践教育基地”、全省首个“司法碳汇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颁发全州第一张林业碳票,积极减污、扩绿、护绿,持续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样板。

春天里,清水江、氵舞 阳河、都柳江澄澈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水草摇曳、鱼群欢畅,尽显勃勃生机。

“这里水质很好,水源充沛,周边绿水青山环境优美,非常适合运动员训练。”2024年4月17日,在凯里市的贵州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刚获巴黎奥运会个人参赛资格的运动员黄娟便来到下司基地集训。“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对水环境要求高,这里水质、水量、流速等要素与奥运赛场接近。”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集训队教练刘海清介绍,国家队有8名运动员在此备战训练,舒适气候与专业场地有助于巩固提升运动员控艇能力,全力迎战巴黎奥运会。

黔东南率先在全省建立沅江(清水江、氵舞 阳河)、柳江(都柳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水质补偿为主、水量补偿为辅,上下游协同治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严密法治网,3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氵舞 阳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清水江流域的剑河县、下司镇是黔东南州厚植生态优势、筑牢绿色屏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开展全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打好蓝天净土碧水保卫战,中心城市、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6%以上,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及42个国控和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列,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

2月5日,全州6万干部群众种下32万株樱花、杉木等树木,延续着“新春植树”的传统。黔东南州持之以恒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2024年,因地制宜完成营造林38.27万亩,全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累计749.67万亩,林业总产值达605.49亿元。

“杉木河管理得很好,这里河水清澈、景色优美,每年都带来很多游客。”在施秉县杉木河景区,当地村民吴通明通过经营烧烤摊实现了增收致富。杉木河这条承载着世界自然遗产的河流,通过“白漂+夜漂”模式,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带动周边200余户增收,良好的生态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施秉县杉木河景区是黔东南践行“两山”转化助增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诠释。

(下转第三版)

--> 2025-03-23 —— 黔东南州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两山”实践样本 1 1 黔东南日报 c288987.html 1 绿水青山淌出“金山银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