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连日来,我州各界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热潮。从州直部门到县市乡村,从行业管理者到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两会精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黔东南力量。
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园区(洛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杨森表示,将围绕经济发展部门的职责,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桥头堡”“四区”战略定位,聚焦实现“一倍增”“两提升”“三突破”的年度目标,持续在搭平台、强产业、稳投资、优环境上下功夫,着力完善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国)两会精神在园区落地见效。
“我们将报告的政策导向和目标任务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动力和方向,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丹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波说,将强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好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叠加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施秉县牛大场镇党委书记杨帆说,持续挖掘以太子参品牌为核心的“药文化”,拓展延伸太子参产业链条,健全“太子参+”产业品牌的动力赋能,探索太子参产业资源与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让每一株中药材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镇远县金堡镇党委书记黄洪表示,将依托“秀地贡米”特色产业优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引导和带动散户壮大本地水稻、烤烟、辣椒等优势产业,筑牢产业振兴基础,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今年全国两会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吃下‘定心丸’。”锦屏县启蒙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杨德安说,将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启蒙酸菜”“高山冷凉绿色蔬菜”“婆侗鱼花”等特色农产业,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实干实绩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目前公司在岑巩县有5000余亩高标准茶园,连续五年达到欧盟检测标准,我们正在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对加工工艺、茶园管理、技术提升、产品提质增效、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让公司产品全面进入欧洲市场夯实基础。”贵州黔凝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廷勇说,随着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计划将茶产业延伸到更多村,让更多农户参与分享茶产业发展的红利。
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仁吉村的吴国锋说,将持续结合本村实际,在辖区内和各村抱团发展,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蓝板蓝根产业,并延长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蓝染民族服饰、文创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培育绣娘,借助村超的流量,将流量引入村村寨寨,吸引游客,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