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岩弟 吴珍霞) “龙姐姐教会我用树叶作画啦!”近日,在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留守儿童杨美洁兴奋地向爷爷展示作品。两年间,结对党员龙艳通过每周三次的课业辅导和艺术启蒙,让这个内向女孩蜕变成校园“文艺之星”。这正是联山街道“党员家长”机制结出的暖心果实。
针对142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成长资源匮乏等问题,街道党工委创新构建“党工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体系,98名党员化身“第二家长”,开展“1对1”“1对多”精准帮扶。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制定个性方案,累计解决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实际问题680余件,构建起“情感有依、成长有伴”的守护网络。
“我想要画遍四季的色彩。”幸福社区“心愿墙”上,雯雯的朴素愿望被党员鲍小玲郑重揭下。48小时后,装着素描本和彩笔的“梦想礼包”如期而至。这样的“微心愿”认领活动已实现362次,成为党群连心的特殊纽带。
街道同步打造“5+2”关爱体系:工作日开展课业云辅导,周末组织书画、球类等素质拓展。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党员们创新“游戏疗愈”“亲子云对话”等12种互动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89份。“孙子现在会主动分享学校趣事了。”联山村蒋奶奶谈及变化,眼泛泪光。
随着《结对帮扶工作规程》的出台,动态评估、积分激励等7项机制筑牢制度根基。街道将儿童关爱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四点半课堂”“假期训练营”等服务品牌,吸引23家社会组织参与共建。
“我们正开发‘党员家长’数字平台,实现帮扶全程可视化。”街道党工委书记介绍,下一步将拓展“云端家长会”“远程生日会”等智慧服务,架起跨越山海的亲情桥梁,让党建温度持续滋养留守儿童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