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5日

帮扶车间“造血” 社区治理“绣花”

—— 我州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让30余万名搬迁群众享受“稳稳的幸福”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黔东南州继续聚焦搬迁群众就业、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核心问题,构建可持续扶持的“五个体系”,让搬迁社区群众的生活实现“稳稳的幸福”。

幸福社区是剑河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区,1600多户搬迁群众不仅把家安在了这里,部分搬迁群众还到“家门口”的粤黔协作共建就业基地找到了工作。

近日,记者在该基地看到,藤编厂忙着抓生产赶订单,箱包厂忙着培训新员工,制衣厂忙着调试安装新设备。“在藤编厂上班是计件发工资,年轻动作快的工友一个月有三四千。”藤编厂工人王春兰一边熟练地编织,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虽然我年纪大点,一个月也能拿到两千多。在这里主要是离家近,上班时间灵活,所以我很满足。”

“我们全部做外贸订单,每一张订单都是几十万元。我们老板在广东开了一个厂,之所以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是为了帮扶搬迁到这里的老乡们,给他们找份事情做。”贵州伟鸿箱包工艺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刘小刚拿着手里箱包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款式都是发往国外,现在需要做6万个,最近我们都在招工,需要100人左右。”

据了解,粤黔协作共建就业基地由剑河县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于去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通过采取租赁方式进行利益联结,每年收取利益按照项目投入资金的3%进行分红,兑现给县城三个易地搬迁社区。剑河县幸福社区副主任龙燕说:“社区现在吸纳有5家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除了解决社区留守劳动力就业以外,附近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来上班,基本上能够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幸福社区居民刘跃英从藤编厂下班回家后,闲不住的她拿着工具就来到社区给她划分的“小菜园”里忙活,这块近10平方米大的菜地是2023年社区采取抽签方式免费分给她的。“我们排队去抽签了,当时抽得了心里高兴得很。”刘跃英在菜地里娴熟地收拾菜园,笑着向记者分享了这几年她和“小菜园”的故事,“平常我们6点钟下班,一有时间就来打理,平时种点白菜、青菜、葱、大蒜、香菜这些,新鲜蔬菜不断,就像在老家一样。”

“搬过来后,握惯了锄头把的老乡们自行到社区周边坡上去开荒种地。所以结合他们的这种想法和需求,2023年我们就利用社区的空地,把土地进行整改,然后把新开垦的380多块小菜园免费分给居民。”社区党总支书记万胜军说,“小菜园”不仅满足了居民对土地的情感依赖,也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与和谐,让他们在新家园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台江县的北门湾社区,结合留守搬迁妇女能做家务的强项,当地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资金50万元,建成了一家集卫生保洁、洗衣、洗鞋等家政综合服务中心,去年实现了12万多元的收益,带动2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居民龙敏说:“家政工资高,就是现结的那种,对我们来说干活比较有动力。”

龙敏不仅是社区家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热心、耐心的她还被推选为社区里的一名“妇长”。在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下,她和楼栋单元里的姐妹们不仅通过培训掌握了家政相关的新技能,也很快适应了社区里的新生活,并且还带动邻里形成了互帮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

北门湾社区共安置了920户3884人,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曾梅告诉记者,由于留守的妇女劳动力比较多,所以社区以每个单元为主,10名妇女为一个主体,选出了48名“妇长”,在政策宣传、家教家风传承、邻里纠纷矛盾化解等方面,创新提出“党带妇、妇带户、强带弱”的“十妇共管”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妇长、联户长、网格员不定期走访,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至今,北门湾社区矛盾纠纷实现“零上报”。

记者手记:

台江县和剑河县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是黔东南州30余万名搬迁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在搬迁社区,记者感受到了帮扶车间持续在“造血”,将一个个搬迁群众的家庭稳稳“托举”。更令人感动的是,各级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为搬迁群众缝补城乡生活的断层。在这里,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不言而喻既要靠产业“夯地基”,也要用治理“精装修”,才能让搬迁群众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稳稳收获幸福。

--> 2025-03-25 —— 我州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让30余万名搬迁群众享受“稳稳的幸福”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159.html 1 帮扶车间“造血” 社区治理“绣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