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随着全国两会的圆满落幕,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黔东南州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在生态领域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为黔东南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保护,以更大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州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刚表示,将坚持抓好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渠道,让更多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以更高的标准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
黔东南州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世海表示,全州水务系统将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节水优先方针,严格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加快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抓好重点河湖生态监管。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河湖生态环境新期待。
在各县(市)相关部门,全国两会精神同样引发了广泛讨论和积极行动。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通过举办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合本县实际,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助推企业加快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施秉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苏明军说,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好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氵舞 阳河全国美丽河湖等生态名片,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
在乡村层面,全国两会精神同样深入人心。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我们深入挖掘水资源,做好生态文章,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镇远县大地乡党委书记陈一航说,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党建赋能、借优扬长、富民兴乡”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肉牛、烤烟、辣椒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全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国两会精神的激励下,黔东南州的乡村正迎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各地村民们自发组织,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活动,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保护好生态非常重要,生态好了,村庄漂亮了,来村里游玩的客人也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在家就可以做生意,有收入,感到很幸福。”雷山县郎德镇郎德拾光民宿的余光武感激说道,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从农民转变为民宿管家,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下步计划引入蜡染刺绣等非遗项目,让游客在享受舒适住宿的同时,体验黔东南的民族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