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天梅 龙炳燕) 每年的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今年的主题是“森林:食物的宝贵来源”,它提醒着我们森林在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森林不仅能提升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还为无数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而在我们黔东南这片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中,说到森林资源,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套集防火监控、林区管理、野外巡护、宣传教育、生态监测和地理信息六大平台为一体的监测系统随处可见。这些看似普通的监测器,却为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林政科科长吴必锋骄傲地说道:“近十年来,雷公山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10%,物种数量也从4170多种增加到了5258种,增加了近1000种。通过调查监测,保护区还发现了两个新物种——雷山臭蛙和魏氏纤树蛙”。
漫步在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主峰顶上的石道上,记者被眼前如水墨画般层峦叠嶂的美景深深震撼。石道两旁的植物都挂上了标识牌,山顶的树木上包裹着一层苔藓。吴必锋解释说:“保护区有国家空气本底站,专门监测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好,才会长出苔藓,而在空气质量不佳的地方,苔藓是无法生长的。”
一直以来,雷公山保护区干部职工聚焦依法保护、依规管理、调查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组织参观者六大职能职责,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区已连续15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也从未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同时,保护区通过加强巡山保护,助推区内群众共同富裕。吴必锋表示:“保护区实行局长包片区、包站,站包辖区,工作人员包村,村里聘请护林员包山头地块的四级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保障了护林员的收入和就业,也让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护区内居住着26个行政村1.3万余人,还有1条高速、1条国道、1条省道,同时多条县道、乡道在区内交织,四通八达。人员管理难度较大。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各个渠道发布相关明文规定,林业执法人员严格执行日常巡查检查,在重点防护区域常年有人值守,对擅自进入保护区及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活动严格处罚。“如果有人首次进入保护区且不知情,会被劝离;如果是进入缓冲区,可能会受到相关处罚;进入核心区则处罚更高,处罚标准从200元到5000元不等。如果捕获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可能会涉及刑事案件,处罚是按照价值的五倍左右来衡量的。”吴必锋详细介绍道。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共同的绿色宝藏,它不仅为无数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这片绿色宝藏,筑牢生态防线,让雷公山的绿色永远闪耀在黔东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