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6日

黔东南州持续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尚综述

□ 杨若云 刘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次强调要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黔东南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实践,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塑造村寨新风貌。在政策引领下,黔东南州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制定了一系列贴合本地实际的措施,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到改善乡村环境等多方面发力。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4个,其中2021年凯里市下司镇、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等13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成为贵州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最多的市州。2024年“村BA”“村超”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鲜活案例。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黔东南州长期以来积极培育文明新风的不懈努力,引导各村镇在党建引领、文化阵地建设、产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乡风培育等方面协同推进,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文明乡风

1.健全制度机制

印发《黔东南州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一约四会”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深化“合约食堂”促进文明乡风的通知》等文件,深化“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和早婚现象等陈规陋习治理力度,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推动形成领导示范、党员带头、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就反“五风”作出公开承诺,带头监督制止歪风邪气,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新风,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和社会监督。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探索建立州直单位和县(市)优秀年轻科级干部上下交流任职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采用“支部带领+村规民约自治”的方式,各县市结合地方实际,推进“一约四会”制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全州2436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建立“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319个村获省级村规民约示范村。

二、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1.抓实典型培育“塑精神”

挖掘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先进典型带头、带动、参与等形式倡导文明乡风。

2.抓实文明实践“润民心”

聚焦“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任务,通过整合资源、示范先行、全面推进等方式,创新载体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在“村超”“村BA”赛事中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作用,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明城市创建、文明理念宣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合推进,促进文明实践更可持续、更富活力、更具时代特色。

3.抓实理论宣讲“聚民心”

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理论宣传专题调研、研讨会、答题竞赛等系列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为阵地,积极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讲党课”大宣讲、“四下基层”宣讲、“双语宣讲”教育活动。

三、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乡村新风尚

1.创建合约食堂,助力乡村治理

紧扣“便民、利民、惠民”,以“合约食堂”建设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现“四控四减”。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率先试点创办“合约食堂”,将村内“红白喜事”集中到“合约食堂”,并约定办理酒席的桌数、每桌饭菜数和烟酒价格、每桌酒席总价、单份礼金标准等。同时,发布全国首个《合约食堂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为全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积极探索实施“合约食堂+”模式,拓宽“合约食堂+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文化宣传”文明乡风建设渠道。

2.强化基层治理,加强规范化管理

推动自治与德治相融合,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老党员、退休干部、居民组长中选一批热心服务、愿意带头示范且有一定群众威望的村(居)民担任红白理事会会员,明确职责职务、服务项目、纪律要求,引导和监督群众统一集中操办红白喜事,制定和公布红白事参考标准,引导村(居)民自觉遵守文明操办约定,共同营造和谐、文明、节俭的乡村氛围。

四、结合乡村民族文化,激发乡村正能量

1.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新名片

立足黔东南悠久的运动传统、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等资源禀赋和深厚底蕴,探索举办以乡、村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属于群众自己的活动阵地。“村BA”“村超”的现象级爆火不仅传播了特色的乡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村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力举办中国·台江“苗族姊妹节”、黎平县“2024·放歌谷雨”、岑巩县“传承思州文化·欢度新春佳节”万人徒步、雷山县“姑妈篮球赛”等文旅活动。

2.传承非遗,弘扬乡村精神

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文明乡风+文明创建”模式,集中打造民族文化展示平台,推动民族节庆活动市场化、品牌化。黎平县茅贡镇立足辖区内侗族人口占多数、普遍讲侗话、侗文化底蕴深厚的实际情况,组建了12个侗族大歌队,将移风易俗融入侗戏表演中、融入侗歌传唱中、融入民族交往中,让文明新风倡导与侗文化有机融合。

3.培育良好家风家教,传递乡村价值观

挖掘家风家训文化内涵,以家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加强和完善家庭家教家风教育阵地建设,积极拓展凯里市下司镇阳明书院、黎平县中潮镇中心小学等10个全州孝文化教育基地服务功能,三穗县积极打造“文化堂屋”90户,黎平县潭溪社区举办祭祖颁谱典礼,以传承良好家风、弘扬家族文化持续深化文明风尚培育。比如,合心村通过大力弘扬家风家教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活跃到家庭、见效于家庭,走出了一条“党风促家风,家风促民风”的乡村治理路子。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巩固和提升现有成果,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推进移风易俗,让乡村不仅有美丽的外在风貌,更有文明的内在灵魂,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 2025-03-26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372.html 1 黔东南州持续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尚综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