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6日

发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黔东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麻勇恒 陈凤娇

2025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富集区,需立足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禀赋,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构建“文化铸魂、生态筑基、创新驱动”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探索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以民族文化为魂,激活文旅融合内生动力

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全州拥有40多个民族、100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侗族大歌、苗族银饰、亻革 家蜡染等文化遗产独具特色而发展潜力巨大。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需以“活态传承”为抓手,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激活文旅融合内生动力。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实施“百村活化”计划,选取100个传统村落打造“活态博物馆”,通过非遗传承人驻点与数字技术结合,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产品。例如,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建设非遗工坊集群,形成“前店后坊”的文旅消费场景。二是构建“民族节庆矩阵”,依托“百节之乡”的优势,提升台江姊妹节、雷山苗年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开发“二十四节气民族主题游”,如春分梯田音乐会、秋分丰收长桌宴,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的有机衔接。三是建设“数字民族文化基因库”,依托贵州大数据优势,整合3万余件文物、2000小时影像资源,开发VR(虚拟仿真)村史馆、AR(增强实感)服饰体验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并在凯里民族文化宫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民族特色小寨”,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

二、以红色基因赋能,打造文旅融合精神高地

黔东南是长征精神的重要承载地,黎平会议旧址、镇远和平村等23处红色遗址串联成红色文化走廊。落实全国两会“用好红色资源”要求,需深化红色文旅融合,赋能文旅产业提质发展。

一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段)”,打造“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并在剑河、黄平等地建设实景演出基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红军过苗岭”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二是培育“红色研学产业链”,与中央党校等机构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建设5个省级研学基地,同时将红军标语、革命故事与苗绣、银饰工艺结合,推出“红色苗侗”系列文创产品,年开发不少于200款,实现红色文化的市场化转化。

三、以生态资源筑基,构建绿色发展实践样本

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9.63%,雷公山、月亮山、清水江等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践行两会“绿色发展”理念,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用好用足生态资源这一“宝贝”。

一是打造“两山两江”生态廊道,建设500公里生态慢行系统,在施秉云台山、从江加榜梯田创建“零碳旅游示范区”,配套森林疗养基地、高山天文观测站等新业态。二是发展山地康养产业,依托16个温泉资源点建设“苗侗医药温泉康养综合体”,开发瑶浴、苗药熏蒸等特色项目,并与华西医院等实体机构合作建立旅居养老示范基地,推动生态康养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四、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

产业融合与智慧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旅游+”跨界融合,建设麻江蓝莓、三穗鸭等农旅综合体,开发凯里酸汤、茅台酒庄工业旅游项目,培育环雷公山越野跑、清水江独木舟等体旅IP。二是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一部手机游黔东南”平台,实现“30秒入住、20秒入园”智能服务,在镇远古城等景区部署5G+AI导览系统,提升境外游客体验。

五、以机制保障为支撑,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成立州委书记牵头的文旅融合发展委员会,形成“州统筹、县主战、镇落实”三级联动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设立10亿元文旅发展基金,出台《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条例》,实施重大项目“一企一策”。三是深化区域协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圈,与桂林、张家界共建“滇黔桂生态旅游金三角”。四是培育人才队伍,与高校共建“民族文旅研究院”,实施“千名传承人培养计划”,完善非遗传承人职称评定体系。

总之,黔东南州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生动实践。黔东南州若能把握全国两会精神,以文化铸魂、生态筑基、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实践样本,必将让世界通过黔东南窗口看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

(麻勇恒系凯里学院教授,陈凤娇系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硕士)

--> 2025-03-26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374.html 1 发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黔东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