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6日

让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绽放异彩

—— 三穗县匠心传承竹编技艺推动“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 通讯员 吴子勇 陆梅榴

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三穗县以其灵动的竹编技艺闻名于世。这项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工艺,历经400余年的传承与沉淀,已从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器具升华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2007年,三穗竹编工艺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三穗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称号。这一根根青竹,经匠人之手化作经纬交织的艺术品,既诉说着古老的手艺智慧,也焕发着新时代的文化生机。

三穗竹编的精髓,藏于一道道繁复的工序中。从选竹、刮青、破篾,到煮篾脱糖、植物染色,再到编织时的穿、插、削、锁,匠人需历经二十余道工序,方能让竹篾蜕变为艺术品。这里的竹材取自本地白竹、水竹、楠竹,经高温煮制柔韧不腐,辅以染料后,赋予竹器天然的色彩与生命力。匠人指尖翻飞间,竹篾或密织如锦,或透若轻纱,编织出斗笠的圆弧、竹篮的纹样、凉席的肌理,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匠心如竹”的诠释。

三穗竹编的魅力,在于其跨越时空的实用与审美交融。传统竹编涵盖斗笠、竹筛、背篓等百余种生活器具,瓦寨镇的竹簸扬米去糠,青洞村的竹筛滤尽岁月;而新一代传承人则将非遗技艺注入现代创意,设计出竹编灯具、文创摆件、研学教具,让古老手艺走进城市家居与美育课堂。从农家院落到国际博览会展台,三穗竹编以其“柔可绕指、坚可承重”的特质,成为连接乡土记忆与时尚生活的文化符号。

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机遇下,三穗竹编正书写着新的篇章。三穗县委县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训、电商赋能,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三穗县现有竹编手艺人约400余人,有重要竹编传承人20余人、竹编企业2家、竹编个体10余户,年产值约2000万元。竹编产品通过云端销往全国,更在博鳌论坛、国际非遗展等舞台惊艳世界。一根竹丝,不仅编出了非遗传承的活态路径,更织就了百姓致富的幸福图景。

三穗竹编,是黔山秀水孕育的生态智慧,是苗侗匠人传承的文化基因。当竹篾在代代匠人手中生生不息,这项非遗技艺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中华民族勤劳与创新的生动注脚。今日的三穗,正以竹为媒,让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坚韧与璀璨。

--> 2025-03-26 —— 三穗县匠心传承竹编技艺推动“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391.html 1 让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绽放异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