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朱胜攀 吴国明) 近年来,岑巩县羊桥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采取“林场+基地+林农”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发挥林地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林下黄精种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阳春三月好时节,人勤春来收获忙。近日,笔者在羊桥乡祝坝村姚寨片区1000亩林下黄精种植基地看到,三十余名工人正穿梭在林间,挥舞着锄头,小心翼翼地采挖黄精。随着“咔嗒”的破土声,一个个沾满泥土、形态饱满的“金疙瘩”逐渐展现在眼前,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将这些“金疙瘩”放入桶中,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62岁的谢贤开夫妇,夫妻俩从四年前栽种黄精到如今采挖黄精,常年都在基地务工,见证了青山变“金山”的全过程。林地间,谢贤开夫妇配合默契,谢贤开挥锄挖土,老伴麻利地分拣装筐,“除草、施肥、采挖都来干活,我们夫妻俩每年打零工能挣三万元左右,守着家门就把钱挣了,日子越过越好!”谢贤开玩笑地说。
近年来,羊桥乡紧抓产业发展“牛鼻子”不放松,结合本地丰富的林业资源,采取林下种植方式盘活、做活林下资源,发展林下黄精种植1000多亩,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共赢,使黄精产业成为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这批黄精种了四五年,现在正是采挖黄金期。”岑巩县姚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员刘贵长弯腰拾起一株肥厚的黄精向记者展示,“每天有二三十名工人抢收,按八毛钱一斤计件,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百来块。”刘贵长介绍,该基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千余亩闲置林地,每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超4000人次,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0余万元,让“沉睡”的青山真正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
据了解,近年来,羊桥乡将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培育,采取“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资金二八投入,纯利润四六分成”的纯利润收入分配方式分红,通过统一流转、技术指导等政策保障,千亩黄精基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既盘活1.2万余亩闲置林地资源,又以“土地租金+务工薪金”模式带动328户群众增收。
该乡党委副书记杨佳衡介绍,首批采挖的200亩黄精已通过竞价以每公斤10.8元签下订单,预计总产量50余吨,产值超50万元,后续800亩将分批次采收。
山风拂过连绵的林海,满载黄精的农用车沿着新修的产业路蜿蜒而下,这片曾经寂静的山林,正随着黄精产业的蓬勃发展,谱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