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7日

寻美在肇兴

转出山口,视野豁然开朗,脚下的地势仿佛陡然升高,一个被青山温柔环抱的山中盆地跃入眼帘。一座规模宏大的寨子静谧地卧于盆地中央,我们仿若凌驾于寨子之上,俯瞰着这方人间仙境。远处的青山层峦叠嶂,错落有致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脚下的村庄则在或浓或淡的濛濛烟雨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似曾相识的画面,却一时想不起究竟在何处邂逅过这般诗意美景。

从山口前往寨子,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宽阔平坦的大路,专供旅游车穿梭往来;另一条则是蜿蜒曲折的台阶小路,是行人悠然观光的不二之选。我沿着台阶拾级而下,脚步轻快,不多时便来到了寨子口。这里是整个山中盆地的最低点,寨前是大片广袤的农田,田埂上随意堆放着一垛垛稻草,宛如大地的金色宝藏。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寨子底部潺潺流出,河水带着寨子的体温,从盆地的缺口处蜿蜒而出,向着远方奔腾而去。河水中,池塘边,几架水车慢悠悠地转动着,发出“吱吱哑哑”的声响,仿佛在低吟着古老的岁月之歌。看着那稻草垛,听着水车的浅唱,我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的长河,深入到纯正农耕文明的深邃之处,感受着那份质朴与宁静。

寨子真正的下界限,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风雨桥。这座风雨桥造型精美绝伦,桥面由长廊与亭子巧妙相连,桥檐清一色被青瓦层层覆盖,层层叠叠间尽显古朴韵味。桥檐上每隔不远,便有塔形突起,顶端安置着葫芦形塔刹,更添几分神秘庄重。站在风雨桥上,侗族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尽显无遗。

走过风雨桥,便正式踏入了寨子。一条小河宛如寨子的血脉,贯穿整个寨子,滋养着这片土地。小河两岸,房屋大多是干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这种全杉木打造、硬山顶覆小青瓦的建筑,不仅冬暖夏凉,更是侗族人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古朴又实用。街道全部由石板铺就,干净整洁,整齐划一。街道两旁,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本地特色产品,不少还是现做现卖,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大多是和我一样怀揣着对远方向往的背包客。他们有的在店铺间穿梭,这家瞅瞅,那家逛逛,面对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拿起这个又恋恋不舍地放下那个,只恨自己的背包空间有限,装不下这满满的热爱;有的扛着各式专业摄影器材,东瞄西拍,誓要将这一寨的独特景致尽数收入镜头之中。而本地居民面对众多外来游客,早已习以为常,依旧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处处洋溢着安居乐业的祥和氛围。整条街道,完美地彰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的独特魅力。“咣咣咣……”一阵熟悉的声响传来,像极了家中打糍粑的声音,我循声而去,原来是一家卖“敲敲棰”的店铺。两个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正挥舞着木锤,现场制作美味的敲敲糖。或许是大汉们充满力量感的动作吸引了我,又或许是这原生态的古法制糖技艺勾起了我的好奇,即便血糖超标,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两斤,想要把这份独特的甜蜜带回家。

每到一个地方采风,当地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都是我必去的打卡点。在侗族文化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深入了解到侗族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知晓了侗族社会历经的沧桑变迁,领略到更多璀璨夺目的侗族优秀民族文化,身为侗族人的自豪感也在心底油然而生,愈发强烈。

这里还是歌舞的海洋。侗族人民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在肇兴侗寨,这句俗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等各类歌种丰富多样,构成了侗族独特的音乐世界。近来,随着黔东南“村”字文化的出圈爆火,肇兴以侗族大歌打造“村歌”,相信不用很长时间,也能像“村BA”“村超”一样走红。此外,侗戏也是侗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独特的唱腔,演绎着侗族的历史传说与生活百态。

肇兴侗寨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鼓楼众多。这里的鼓楼数量之多,在全国侗寨中独一无二,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沿着侗寨的主街道漫步,每隔一小段距离便能邂逅一座鼓楼,它们外观、高低、大小、风格虽略有差异,但都雄伟壮观,各有千秋。鼓楼从外观上看,恰似一座巍峨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非凡。整座鼓楼皆为木结构建筑,由四根粗壮的大杉木主柱直贯顶层,另有副柱辅以横竖瓜木,相互穿插契合,向四周伸展,彰显着侗族人民卓越的建筑智慧。每座鼓楼之下,总是聚集着众多村民,有的在乘凉休憩,有的在悠闲下棋,而更多的则是在纵情歌唱。来到信团鼓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气势磅礴的楹联:“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 。鼓楼下,一大群男女老少正激情演绎着侗族大歌,那多声部的混声合唱,旋律悠扬动听,声调婉转缠绵,扣人心弦。他们用歌声将这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完美阐释了“饭养身,歌养心” 。

整整一个半天,我沉醉在肇兴这片侗族文化的浩瀚海洋里,如痴如醉。即便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可终究还是到了告别的时刻。我依旧不愿走大路,选择再次步行拾级而上,不久便又回到了山口。就在转过山口的瞬间,我忍不住再次回头眺望:青山、田野、村庄依旧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幕之中,亭台楼檐在雨雾里若隐若现。刹那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正是在唐诗宋词里反复寻觅的意境吗?兴致所至,我斗胆以杜牧的《江南春》为蓝本,填下属于自己的词句:

千里炊烟绿映红,

鼓楼星坠雨帘中。

莫愁歌酒随风散,

自有银纹绣月虹。

□ 伍名槐

--> 2025-03-27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431.html 1 寻美在肇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