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7日

《塘洞现象》序

驻村一年归来,宋尧平就对我说:要出版一本驻村的书,首先预约我,到时候写一篇序。翻看《塘洞现象——一个侗寨的乡村振兴观察》书稿,是一则则相连接的观察手记,是他驻村留下的真实痕迹。不仅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写照,更是一份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珍贵资料,若干年后应该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宝贵史料,特别是当下AI智能时代,这种日记体的观察记录,就显得更为真实和珍贵,能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说得更有意义一点,这部书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侗寨的振兴样本,更在于它以自己的视角诠释了中国乡村发展趋势——当制度变迁的路径依托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当金山银山与产业布局达成动态平衡,乡村振兴就能在保护与发展的二律背反中找到超越之路。当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绘“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植根于土地的文化自觉,在塘洞村获得了当代回响。塘洞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恰似一块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转型的复杂光谱。塘洞村的炊烟里,升腾着中国乡村文明的未来图景。

宋尧平的这部书,作为他的一本驻村手记,内容相当丰富。这本书记录了他在贵州从江县洛香镇塘洞村侗寨驻村的日日夜夜,方方面面。作者的驻村第一书记形象跃然纸上,他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令人动容。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哪里有问题就奔赴那里解决,创造性地打开工作新局面。在寒冷的夜晚,当来访老人陷入困境,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被子给老人过夜;洗头洗到一半,看到村民来访,他立即停下,以热忱的态度为村民办事;面对渴望读书改变命运的学生,他慷慨解囊,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他们人生的希望;农忙时节,他挽起裤脚、扛起农具,与村民一同在田间劳作。在耕地、插秧、打谷的过程中,与村民同甘共苦。他的每一个举动,确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彰显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维护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让党员精神在岁月传承中熠熠生辉。

从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宋尧平驻村,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且有成效,这得益于他的思想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始终以思想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宋尧平把一大箱书带到驻村工作室和睡觉的地方。工作再忙都要挤时间阅读,不断给自己充电。他反复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真正学到了共产党 “为人民服务” 的核心理念和执政法宝,用之武装头脑,指挥行动。他研读《论语》《侗族口传经典》《侗族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书籍,掌握国学知识,深悟儒家、侗家的“仁爱” 思想精髓,对村民关爱有加。他不止是一个媒体人和文化学者,更是行政的实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展现出较高的治理才能,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2024 年,宋尧平被镇政府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从江县授予“ 2024 年定点帮扶从江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身为正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宋尧平在忙碌的驻村工作中,始终不忘人文社科研究。他白天兢兢业业工作,用心观察乡村发展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夜晚,当喧嚣归于宁静,他在孤独的灯光下,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所得进行详实记录。他每天不管怎么劳累,都坚持写驻村日记。结果,产生了这一部30多万字的著作——《塘洞现象——一个侗寨的乡村振兴观察》 ,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属于宋尧平这样勤奋的人所拥有。

从宋尧平的驻村日记可以看出,塘洞村的发展充满活力。其发展不是单一维度的突进,而是人文、生态、产业和生活多个维度互相配合,齐头并进。通过驻村观察,宋尧平发现塘洞村民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生存模式,形成自己的生态风景。

生存理念:自强不息是塘洞村民最根本的生存理念。他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求生存,吃苦耐劳和穷则思变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村民自觉传承优良文化传统,通过文化传承强化集体认同感,激发内生动力,破解“等靠要”思想。注重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规范修养,邻里之间相互照应,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至今寨风优良,民风淳朴,美德凸显,礼仪感强,热情好客,宾至如归。塘洞村民精明能干,在塘洞周边从江县和黎平县毗连地带,他们是最为勤奋的人群。被誉为从江县的“犹太人”,就是因为塘洞村民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勤劳智慧。塘洞村民特别信仰“天人合一”“江山是主人是客”的理念,他们祖祖辈辈有着保护生活环境的自觉意识。依山而不毁坏山,傍水而不污染水,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塘洞村民用80%森林覆盖率编织的绿色银行,诠释了生态价值的双重货币化路径。

产业选择:塘洞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稳定保持在13℃,平均海拔750米,四季分明,宜居宜农。科技兴农以来,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不少村民由外出打工选择返乡,自觉服从党政领导,因地制宜,发挥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除了种植水稻、香禾糯、红薯、土豆、大豆、辣椒、蔬菜等,家家户户都首选种植何首乌,还种植钩藤 、淫羊藿、油茶、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发展家禽家畜养殖业,坚持稻田养鱼。塘洞村立足高山生态优势,打造“小而精、特而优”产品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村里还建有农作物加工厂 ,可以腌制腌鱼腌肉,加工糯谷扁米。这些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价值取向:塘洞村民的价值取向非常明显,就是家家户户人人都谋求现世幸福。人生在世,要努力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塘洞村民与生俱来的理想愿望。讲究平安活着,健康活着,快乐活着。平安活着,表现在村民于生产、生活及社交活动中,特别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村里有许多规定和提醒,防范和杜绝安全隐患,特别是防火防盗以及避免人际纠纷冲突方面有许多良风优俗。所有住房均强调布局及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等级均达到 B 级及以上。健康活着,表现在村民正常生活,合理消费和享受,没有吸毒、赌博等偏好恶习。快乐活着,表现在自觉主动参加村寨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吹芦笙,唱侗歌,演侗戏,踩歌堂,吃相思,吃喝玩乐,以满足人性文明合理的享受。塘洞村民勤劳致富,生活较为殷实。80%的村民都住进了混凝土房,房屋装修精美。服饰庄重典雅,民族美食风味诱人。特别擅长制作腌鱼腌肉、牛瘪羊瘪、烧鱼、扁米等。

管理规制:塘洞村在生产、生活、社交等方面,制度规定十分健全。有两套管理系统相互结合,发挥效能作用。一是党政机构的领导管理系统,通过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工作组,政令贯彻落实到家家户户每个村民,使上级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定、任务专项得到及时实施。二是村寨传统的管理系统,通过寨老和德高望重乡贤们的引领作用,民间事务贯彻落实到家家户户每个村民,使村寨的一系列日常事项得到及时处理,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如期举行。

以上所说这种村寨生产生活的生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被驻村干部宋尧平概括为“塘洞现象”。在塘洞2600多位村民构成的集体叙事中,乡村振兴绝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演绎副本,里面有着传统文明基因的当代表达。塘洞现象揭示的,正是中国小区域化知识体系与现代化发展范式的新型共生关系,折射出广大乡村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态势。

此为序。

□ 傅安辉

--> 2025-03-27 1 1 黔东南日报 c289435.html 1 《塘洞现象》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