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栎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州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通过培育壮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帮扶车间,走出了一条就业帮扶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帮扶车间260家,带动5000余户搬迁家庭实现稳定就业,户均年增收突破2.8万元。形成“以产促业 以业稳迁”的良性发展格局。
幸福社区所在的天柱县联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全省集中安置万人以上的安置点之一,共有搬迁群众4717户20234人。2018年,陈荣美一家也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安置房,2021年7月她通过自己的手工特长便在社区里带领着50多位爱好编织的妇女成立手工编织队,利用技术培训、订单分派、按件计薪等办法,在“家门口”实现自主创业。
“钩花手艺简单易学,特别适合我们这些带孩子的妈妈。”队员顾木粉翻着记账本,每月二三千元的收入记录清晰可见,“趁着带娃做饭的零碎时间就能完成订单,客户们的好评就像一朵朵小红花,做得越多心里越敞亮。”说话间,她手指翻飞,彩线在钩针间舞动,编织出朵朵绽放的绒花。
岑巩县借助建设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打火机基地契机,采取“政府引导、资产出租、企业经营”方式,将乡镇(街道)闲置老厂房、学校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空闲门面等,租赁给打火机企业开设就业帮扶车间,充分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增加产业附加值,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岑巩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办贵州汉豪电气有限公司、贵州杰博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吸纳带动就业1700余人,其中搬迁劳动力近300人。这种“家门口上班”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顾家就业两难全”问题,极大地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稳定性,不仅增加搬迁家庭的收入,而且还能让在外打拼的青壮劳力更加安心。
针对搬迁群众技能短板,全州建立“订单式培训+定向输送”培养机制。2024年帮扶车间累计开展刺绣、制衣、烹饪等专项培训1066人次。在镇远县氵舞 阳镇东城社区搬迁群众正在专注地进行烹饪实操训练。“老师们手把手教得很详细,今天交给了我们几道特色的菜式。我一直很喜欢做菜,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学成以后去应聘大厨。”通过社区群获知免费培训信息后,学员王学芬立即报名参加,经过五天学习收获满满。剑河县的杨秀仁2005年到广东省深圳市进厂务工学习制衣技术,2020年回到剑河县,在幸福社区开办剑河县仁慈制衣有限公司,通过县里开展的专项培训,现在公司主营外贸单为主,服装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目前带动就业80余人,其中搬迁群众就业40余人,24年销售额达到1700余万元。
通过“财政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多元投入机制,2024年全州累计投入财政衔接8200万元实施车间改扩建项目,建成3.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从江县投入495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就业培训基地,破解企业扩产难题;落实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红利228万元,惠及62家市场主体。2023年,剑河县整合中央财政戴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幸福社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创业就业基地,总建筑面积7455.05㎡,于2024年9月份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采取租赁方式进行利益联结,每年收取利益按照项目投入资金的3%进行分红,兑现给县城三个易地搬迁社区,为安置社区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自基地竣工以来,凭借良好的用工条件和优质的服务设施及发展前景,多家企业及车间积极申请进驻。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有贵州尚亿腾业工艺有限公司、剑河县仁慈制衣有限公司、中山降盈制衣有限公司及贵州伟鸿箱包工艺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与基地签订了期限为五年的租赁合同。
以“小车间”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棋局”,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安置区帮扶车间稳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我州“家门口就业”工程的生动实践,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